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鄧海建:我為什麼堅信“知識仍能改變命運”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3日 09: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科院人口和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表示,目前,中國大學畢業生的起薪與農民工工資差距在逐漸縮小。雖然他強調説,大學畢業生工作幾年後的薪水變動率遠高於農民工,但這仍可能會造成一種負激勵效應,“幹嗎上大學?”(《新京報》11月22日)

  上大學幹嗎?這既要問大學,更要問社會。如果大學告訴我們説,你來唸書就是為了謀得一個好工作,“勞心者治人”;如果社會告訴家長,大學就是高貴教育,旨在將來收穫人生的硬通貨——那當大學生薪資待遇與農民工看齊時,這知識還真沒能改變得了他們的“命運”嗎?昂貴的高等教育要臉紅,注水的就業率要臉紅——幹嗎上大學?

  我們的價值判斷往往來自生活經驗,所謂知識改變命運的“能”與“不能”,大抵是從整體而言,無法適用於每個個體。儘管2009年大學生起薪與農民工差距拉大,但從2003年以來的數據看,這之間的薪酬差距呈縮小的趨勢。於是有人覺得讀大學似乎是個很沒有性價比的事情,甚至擔心它會不會對教育大計形成事實上的負激勵。

  大學門檻越來越低,眼下大學生的含金量已逐步下降,加上就業形勢嚴峻、結構性失業的存在,大學生起薪低,完全是市場規律使然。至於大學生的工作還不如農民工好找,在於隨著公民受教育年限的延長,其知識專用性也越強,在勞動力市場上找到匹配崗位的概率就越小,“讀到博士以後的工作更難找,因為匹配率更小”,加上各自的期望值差異,農民工的就業優勢愈發明顯。

  但大學生的命運,果真與農民工只有三兩百元的距離嗎?在“起薪”之外,人生中還包含著更為重要的“發展機會”、“後賦潛能”等。農民工的人生往往是直線的,沿著起薪的不堪,舉步維艱;而有真才實學的大學生的人生是曲線的,也許會有起落,但未來預期相對更好。所謂知識改變命運,其實改變的是人生向上的機會,而不是立竿見影的知識貨幣化的能力。

  杜威有言:“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我們冀望知識能在社會序列中贏得物質化的尊嚴,但能改變命運的,除了知識,還有制度、性格、環境等。知識改變得了命運,也必須依仗知識改變個體及社會的命運。在縱橫捭闔的歷史演義裏,知識越是不那麼急功近利,時代越有生生不息的活力。(鄧海建 原題:堅信知識仍能改變命運)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