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新京報社論:從北京到廣州,感受20年亞運之變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2日 08: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廣州的雲山珠水,今日起擁抱全亞洲。在短短兩年半時間內,經歷北京奧運會與上海世博會,中國又將迎來廣州亞運,開始分享一次屬於亞洲的“激情盛會”。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20年,亞運已經從北京開到了廣州。

  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因為是中國第一次舉辦的綜合性大型國際賽事,而註定融入國人的集體記憶。北京亞運會會歌《亞洲雄風》,也曾唱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成為90年代經典的流行歌曲之一。亞運村更成為凝固在北京地圖上的城市歷史。

  20年間,中國社會發展與變化之巨,超出了無數人的想象。有目共睹的是,中國經濟規模進入世界前三,公民社會已現雛形,國家與社會正在走向新的關係平衡。

  或許很多人都記得,北京亞運的口號是“團結,友誼,進步”。這個口號屬於過去的那個時代。

  同樣的亞運,20年的時光遷移,讓人們看到了賽事主體從“國家”到“人”的轉變。

  1990年北京亞運會時,中國經濟飽受內外困擾,一個城市舉辦大型賽事捉襟見肘。國家主辦甚至全民參與亞運建設既關乎國家信譽,也關乎提升社會凝聚力。

  所以,20年前北京亞運中的“國家”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國家主辦,二是展示對外開放的國家形象。這是那個時代中國的選擇。

  今天,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人視野的開拓,亞運會這個濃縮了豐富信息的標尺,高度在不可避免地降低。而洲級規模的賽事,已可由經濟發達的一個省份通過商業運營而完成。

  由此,廣州獲得了銘刻獨有印記的機會。較之20年前,亞運會在展示國家形象之時,廣州的城市精神、市民品格,也將在籌備以及舉辦過程當中綻放。

  所以,20年後亞運會中的“人”,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既是指市民共同參與主辦,也是指無論場內場外只有回到“人”,亞運才能“樂起來”。“樂起來”更是體現人的精神,凸顯人的價值。

  而高舉“人”的旗幟,更是展示國家的最高價值和形象。

  期待,廣州亞運能夠讓大家輕鬆地“樂”起來。無論是主辦者還是參與者,都可以通過賽事體驗競技之美,感受從容之樂,這樣的氣質正是今天的國人需要培植的。

  社會已經發展到了這樣一步:治政由過去的國家取向轉為與民本取向並重,榮譽由過去的價值一元轉為價值多元,體育由過去的厚重堅韌轉為與歡樂從容並存。中國國力,廣州亞運,已經不需要附著太多的“意義”和目的,讓國人快樂起來,讓亞洲開心起來。

  作為中國發展的記錄器,在競技比拼之外,每一次大型體育賽事的背後,都映照著中國人個體和群體的行動痕跡。20年間,中國舉辦了奧運會、世博會,如今廣州亞運會又要開幕。從北京亞運到廣州亞運,每一次盛會都應該不同,而在記憶與歷史的回溯中,要讓時代感愈加分明。

  今晚,很多人或許會帶著一絲懷舊,也或許會帶著一份期待,等待廣州亞運的開幕。而在未來的一段日子裏,只要大家一起“樂”。

  在“樂”中,如果能欣賞到賽事中人的價值與尊嚴,廣州亞運才會有別樣的精彩。■社論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