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知風:“給力”遭熱議,並非“語文”話題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2日 08: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荊楚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網絡熱詞“給力”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在感到意外之餘,不少網友表示,《人民日報》採用網絡新詞是順應網絡潮流,親近網民的表現。對此,《人民日報》視點新聞版主編何煒在其微博中回應稱:“顧慮很給力,不過神馬都是浮雲……” (11月11日《山東商報》

  “給力”雖説是網絡熱詞,我還是感覺有點生僻。百度得知:給力讀音為gěi l岥,中國北方的土話,表示給勁、帶勁的意思。在2010年世界盃期間,由於“給力網”的網友對該詞的廣泛運用,“給力”開始成為網絡熱門詞彙。

  按照這樣的解釋,《人民日報》11月10日頭版頭條標題《江蘇給力“文化強省”》,與網絡熱詞的用法確實存在表達上的不同。看似議論的焦點圍繞著“給力”是形容詞還是動詞,抑或動賓詞組,其實質還是,一向以嚴肅嚴謹著稱的《人民日報》採用如此“潮”的標題,讓不少人有些“意外”。到底是《人民日報》採用網絡新詞順應網絡潮流,親近網民,還是這樣的句式本身符合造句語法,更可能因為排版的限制而過度壓縮,只有編輯知道。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網民對《人民日報》還是另眼相看的。

  假設《人民日報》用了“給力”這個網絡熱詞,是為了親近網民,那麼網民的詫異則類似聽到一個正人君子口出坊間俚語,從中反應出的是官方語言和草根聲音存在的距離,這種“存在”是不合理的。如果把官方語言和草根聲音統稱為社會信息,而當這些信息都是社會的真實訴求,都是促進社會進步發展的金玉良言,那麼,這些信息應該是一致的,最多是觀點深度上的差異和權威性上的大小。官方語言應該是草根聲音的集中表達,如果這種表達方式能夠從官腔轉變為民聲,其親和力和獲得的共鳴就必然大大提高。但“給力”引起的熱議,也許能反映出主流媒體已經在民眾心裏形成了固定的姿態,這種姿態或許是高高在上的,或許是脫離民情的。如果有了這樣的隔閡,主流媒體發出的信息,對民眾來説會不會真成了“神馬都是浮雲”?

  其實民眾是關注主流媒體信息的,儘管“給力”一詞出現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的含義尚在議論中,但已經有人大呼“今天的《人民日報》很給力!”這就表達了民眾對官方媒體的重視,渴望這些媒體與民眾打成一片,成為民眾呼聲的代言人。即使是圍繞著“給力”是形容詞還是動詞,抑或動賓詞組的討論,其實還是想把這個標題納入網絡熱詞,也就是希望《人民日報》採用網絡新詞是順應網絡潮流,親近網民的表現。

  當然,《人民日報》不同於地方小報,它的輿論導向和給出的信息,許多是國家政策的傳遞,它的嚴肅性是毋容置疑的。但從這次偶爾疑是導入了網絡語言引起的反響來看,人民日報真的是人民的報紙,透露出與民同樂的氣息,能夠與民同樂也能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這就是民眾的願望。所以我認為,《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用了“給力”引起的熱議,並非“語文”的話題。

  11月9日,《人民日報》刊發南京市委宣傳部長葉皓題為《網絡時代堵信息不現實》的文章。其中談到:“各級領導幹部要高度重視網上輿情,將親自上網、了解輿情作為每天上班的必備功課。”如果各級領導幹部通過網絡與輿情互動,就會營造出一種平等和諧的交流氛圍。那麼,就如網友評論的, “既然領導幹部都已上網了解輿情了,那作為黨委的機關報《人民日報》活用網絡詞彙,無疑是順應了這個趨勢,無形之中也是鼓勵與贊同。”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