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劉文寧:面對“驚人”消息,信還是不信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1日 13: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工人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植物奶油是“人類食品史上最大災難之一”,“對健康産生極大危害,可加劇食用者罹患冠心病、二型糖尿病等嚴重疾病的危險”,“發達國家紛紛限制使用”——近日媒體報道了一些國內專家對植物奶油的嚴厲指控。

  這麼大的事,自然招來眾多圍觀者。雖然很多人搞不清植物奶油的準確説法是“部分加氫的植物油”,但一聽説它在麵包、奶酪、人造奶油、蛋糕和餅乾等烘焙食品中被廣泛使用,即十分緊張。

  很快另一方專家出來説話,並非所有的植物奶油都是“人類健康殺手”,而是有的植物奶油在“氫化”過程中産生的反式脂肪酸有害健康。“發達國家紛紛限制”的,是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而不是植物奶油的含量。最新消息説,衛生部正在開展反式脂肪酸的風險監測評估,按程序進行標準的制修訂。

  面對類似“驚人”消息(本文特指超越普通人學識判斷之上、具有較強專業技術含量的問題),我們信還是不信?

  人們渴望了解真相。但現實中,不少人本能地對權威人士的解釋或主管部門的説法存疑——“會不會代表什麼人的利益説話?”“會不會有意在隱瞞什麼、推卸責任?”以至於,遇到壞消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遇到好消息,本能地來一句“怎麼可能?”這是“質疑症”的典型症狀。

  簡單地給這種“質疑症”下好或壞的判斷,很有些危險。與事事質疑相對的,是權威説什麼信什麼,盲從,迷信,它距離理性肯定更遠。而保持一定的質疑,會讓我們遇事時,迅速調動起自己的理性判斷能力,分析事情的來龍去脈,借助多種渠道了解更充分的信息,再下判斷,這是一個去偽存真的過程,它能在相當程度上過濾掉明顯的炒作、無科學根據的“忽悠”,讓我們遠離盲從和衝動。

  那麼,將我們的質疑保持在什麼分寸,才能避免由不盲從走向事事質疑的極端?這是我們今天有必要認真想一想的問題。

  對超出普通人學識判斷之外的事,我們需要權威的聲音,如該領域的專家及主管部門的表態。而今天,這兩種權威都面臨如何提升自身公信力的考驗。比如,學術權威作假、抄襲事件頻發,其學術道德、學術水準在公眾心目中有整體下滑之勢;比如,出了事,有些部門閃爍其詞、避重就輕,或手忙腳亂、不明就裏,種種表現令公眾不滿。

  同時,我們需要媒體更充分的、更實事求是的報道。植物奶油“災難説”的暫時平息,得益於專家給出更充分信息。在用事實説話的前提下,意見相左、爭論等都屬正常。而這裡面也有一個媒體公信力問題,如人們普通反感的“標題黨”,一副“唯恐天下不亂”、“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駕勢,屢屢讓公眾在完整了解真相後,對新聞從業者及媒體的素質頗有微詞;有的媒體“新聞敏感”走火入魔,用力過猛,不時“用大炮打蚊子”。這些都容易誤導公眾,最終也讓自己的公信力下降。

  如果我們從更積極的層面看待公眾的質疑和挑剔,那麼,它也可以被視為提升社會整體理性水準的一種推動力。具體來説,在學術領域,專家們的研究要更紮實,出言要經斟酌,少一些一面之詞,多拿證據説話;主管官員要提高處置複雜事態的能力,平日裏多幾分未雨綢繆,不要出了事手忙腳亂、應對不暇;媒體要堅守自己的職業操守,“用事實説話”。説來説去,緩解公眾的焦慮情緒,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