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我國網絡公共社區輿論的形成、發展與消解過程研究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7日 16: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三、研究結論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我國網絡公共社區中輿論的形成、發展與消解過程並不是簡單地僅僅存在或消解于網絡公共社區之中,網絡輿論的形成、發展與消解涉及三個層級的互動,同時其形成、發展及消解無不受到網絡公共社區、傳統媒體以及決策層這三個主體的影響,使得網絡輿論本身最多的是行使輿論監督權利,而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決定性力量。筆者將我國網絡輿論的形成、發展與消解過程模式概括為“三級金字塔式傳播過程模式”。其傳播過程中相關要素包括:

  1、傳播主體:包括三個等級:網絡公共社區、傳統媒體與決策層(三者同時也是受傳者)。

  2、傳播內容:①、網眾一般議題; ②、網絡媒體關注議題;

  ③、傳媒關注議題; ④、決策層議題。

  3、媒介:通風會、發佈會(決策層代言人媒介);廣播、電視、報刊、雜誌(傳統媒體媒介);

  網絡社區、自媒體(網絡公共社區媒介)等。

  4、傳播過程模式:“三級金字塔式”的“逐級雙向線型模式”:即網絡輿論的傳播及其施加影響力的過程是一種逐級傳播行為,且上一級主體對下一級主體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同時,這種傳播過程又是一種雙向線型行為,即既有信息傳遞又有信息的反饋。目前,這三級傳播過程中,越級傳播的可能性還不具備現實條件。

  四、研究結果應用探討

  在我國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與法治社會的努力下,新聞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推進網絡公共領域建設是大勢所趨,利大於弊。以我國人民網強國論壇為例,正是其把握時代發展潮流,順乎網絡公共民意訴求,以其包容與理性為執政黨與網絡民眾之間建立起一座信任的橋梁。但也不可否認,虛擬公共社區建設速度遠遠落後於網民覺醒的市民意識,網絡輿論主題越來越尖銳,越來越對立,我國網絡公共社區在期待長時間保持“三級金字塔式傳播體制”上正面臨一系列的挑戰:1、決策者觀念與媒體自覺;2、媒介體制不完善;3、媒介生態環境;4、網民的政治文化素養與媒介素養。6面對這些挑戰,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應對:

  首先,決策層應重視並尊重網絡民意,以取得良性互動。從行為主義角度看,網絡輿論壓力的大小與公權力是否很好的執行之間的關聯符合霍曼斯“行為主義交換理論”中的“攻擊—贊同”命題:當一個人的行動沒有得到他期望的報酬,或得到他沒有預料到的懲罰時,他將被激怒並可能採取攻擊行為,這一行為的結果對他更有價值;當一個人的行動得到了他期望的報酬,特別是比他期望的報酬還多時,或者沒有受到意料中的懲罰時,他會感到高興並可能採取贊同行為,這一行為的結果對他更有價值。7正是如此,每當公權力忽視網絡民意時,網絡輿論多會轉向攻擊的態度。而一旦公權力尊重並順從網絡民意時,意味著整個網絡事件將逐漸走向消解。上述杭州飆車撞人案正是因為最終的結果順應網絡民意,才使有關該事件的網絡輿論快速消解。

  其次,新聞改革應真正觸及相關體制性頑疾,確保公正、公開、透明的信息傳遞。決策部門與傳統新聞媒體應改變“假大空”與“嚴格新聞管制”的報道模式與心理策略,充分尊重受眾的知情權與監督權,是解決“網絡暴力”與“信任對抗”的良藥,反之,則會使情形變得更糟。正是公權力的多次失信,使“70碼”、“躲貓貓”、“俯臥撐”、“正龍拍虎”等成為網眾對抗解讀的利器。反觀成都公交車自燃事件中,由於一開始新聞媒體迅速、透明的報道,儘管當天引起網絡公共領域的廣泛辯論與關注,但因三級傳播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使得負面輿論較少,並順利走向消解。

  第三,傳媒自覺與網民自覺。一方面,傳統媒體應自覺作為社會公器服務於公共利益。這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傳媒服務的對象必須是公眾;第二,傳媒作為公眾的平臺必須開放,其話語必須公開;第三,傳媒的使用和運作必須公正。另一方面,在網絡公共社區中,網民保有“慎獨”理念,提升網絡素養,自覺抵制不良信息與危害社會信息的傳播是責任更是義務。理性的對話與交流是公共社區實現順利構建與成長的關鍵,良好的文化知識儲備是參與公共事務的基本條件之一。

  五、結語

  網絡輿論是一股神秘而複雜的力量,本文嘗試對其形成、發展與消解過程加以解構,努力尋找其中存在的我們可以把握和利用的固定模式或規律,以有助於實現可預見性的良性引導。筆者通過研究得出了一些結論,但因網絡輿論來源多樣、形式多樣、主體多樣,很多現實問題仍須結合當時的政治文化場景與網眾的素養加以把握。但我們有理由相信,網絡輿論會向著越來越理性、越來越健康的方向發展,我國網絡社區的公共領域特徵也將會越來越明顯,網絡監督會更全面,更具有建設性。這也必將會推動公信力的提升與公權力行使的制度化、透明化與有效化,最終達至網絡公共領域、大眾傳媒與公權力之間的和諧有序並存。

  註釋:

  1、尼葛洛龐帝. 數字化生存. 海南出版社. 1997.

  2、劉建明. 社會輿論學原理.華夏出版社. 2002:58.

  3、劉娟. 論網絡論壇中的輿論形成與輿論引導. 優秀碩士畢業論文. 2005:12.

  4、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30033.htm.

  5、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30033.htm.

  6、許劍. 新聞媒體與我國當前公共領域的構建. 新聞大學. 2003:36

  7、George C. Homans. Social Behavior: Its Elementary Forms. Rev. e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movich. 1974.

  (作者為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網絡傳播係2008級研究生)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