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任姍姍:《黎明之前》:智慧的諜戰劇敘事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5日 10: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30集電視劇《黎明之前》剛剛結束在幾家省級衛視臺的熱播,有關諜戰劇的討論也再度被點燃。近年來,以《暗算》、《潛伏》、《風聲》為代表,融合了信仰與背叛、愛情與革命、懸疑與動作等多種元素的諜戰劇先後熱映,颳起了一陣強勁的“諜戰風”,引得不少影視投資人趨之若鶩,大批情節模式僵化的跟風之作,使“間諜”與“臥底”充斥熒屏,觀眾深感審美疲勞。如何讓諜戰劇走出“同質化”的桎梏,《黎明之前》開創了一種新的敘事範本。

  直面情理衝突,還原革命者的真情

  中共地下黨員劉新傑潛伏在國民黨軍情局第八局,在休眠10年後,被地下黨“水手”喚醒,他們的任務是攜手破壞國民黨的“木馬計劃”。而就在不久前,一起叛變將第八局高層藏有中共臥底的秘密揭開。抓臥底——隱匿身份,抓“水手”——保護“水手”,執行“木馬計劃”——破壞“木馬計劃”,這三對互為矛盾的任務聚焦在劉新傑身上。

  身份,是貫穿整個故事的關鍵。公開的身份、隱藏的身份,成為人物命運和行動的最終動因。劉新傑的公開身份是第八局總務處處長,與局長譚忠恕一同長大、出生入死的“兄弟”,小學教師顧曄佳的男友;隱藏的身份是臥底031號首長,“水手”的戰友,弟弟阿九的上級。雙重身份大概是每部諜戰劇必備的設置,這一次的主角依然是孤膽英雄,英雄雖智勇雙全卻並非戰無不勝。信仰讓他堅守自己的真實身份所賦予的職責——“作一根爛死在木頭裏的釘子”,坦然接受隨時暴露甚至犧牲的命運,然而世人皆有的倫理情愛則讓他在面對親情、愛情的時候,不再是不近人情的“硬漢”。在某個獨處的時刻,孤膽英雄的內心也會生發出情與理的糾結,一種身份的焦慮。面對撫養自己長大的“義母”譚忠恕的母親時,劉新傑下跪在地,他的淚水和內心的糾葛如此真實。為引開敵人、護送“水手”,劉新傑親手把弟弟阿九送上不歸路,面對弟弟的犧牲,他沒有不露聲色,而是無法承受悲痛的昏厥倒下。面對女友在懷中死去,卻無力挽回,他嚎啕大哭,用近乎自虐的方式懲罰自己,內心的痛苦噴薄而出。在此,身份不再是一個簡單標簽,一個不容更改的既定程序。背負著身份的革命者,有信仰,也有人情,這個形象不僅高大,而且面目清晰。直面信仰與人情的衝突,以合乎情理的方式還原革命者的真實情感,是該劇的亮點之一。而對革命者對手的塑造,則進一步挖掘了主題的深度。以譚忠恕為首的國民黨軍官,同樣執著于“信仰”,為了“黨國”兢兢業業。儘管如此依然未能挽回風雨飄搖的國民黨政權,通過這種巨大的反差,該劇深化了逆歷史潮流必將滅亡的主題。

  強化敘事節奏,與觀眾展開智力過招

  看過《黎明之前》的很多觀眾表示,該劇節奏感強、情節緊張、扣人心弦,讓人忍不住“追”著看。也有人説,該劇走出了“敵人很笨”的慣有邏輯,為劉新傑和“水手”設定了一個高智商、很強大的對手群體,看二者勢均力敵地鬥智鬥勇,實在過癮。

  在第一集劉新傑就被扔進了懷疑的漩渦,從那時起他就和一顆不定時炸彈牢牢地捆綁在一起。觀眾的預期必定是地下黨戰勝國民政府,這開篇就把主角逼到絕境,實在是一步險棋。這種與觀眾期待視野截然相反的情節設置,強化了節奏,將全劇氛圍推向緊張,將觀眾心理引向另一方——且看主角何以絕境求生。對手譚忠恕老謀深算,手下的齊佩林、孫大浦、李伯涵、丁三等人各個業務精湛,齊佩林、孫大浦對譚忠恕更是忠貞不二。他們聯手的一次次行動,安排縝密,步步為營,不斷逼近隱藏的“真相”。這使得觀眾不再被動地等候片中人物去揭穿種種假象,而是主動置身其中,推斷何為真,何為假,在與編劇的智力過招中獲得快意。與此同時,一些敘事技巧的恰當運用又強化了節奏。比如,除了臥底和“木馬計劃”這一明線之外,編劇還悄然埋伏下數條暗線,像國防部歐陽次長與譚忠恕的過節、李伯涵的毒癮等等,雖然最初不易被留意,卻是最終成就局勢大反轉的重要伏筆。該劇還在故事的推進中常用倒敘、插敘的手法,交代事件原委,沖淡平鋪直敘的乏味;引入大量技術戰、心理戰的元素,在邏輯推理之外,再度提升了全劇的智力成本;對細節精心雕琢,開篇特務腳下的小紙團、全劇劉新傑不離手的酒瓶、結局劉新傑、譚忠恕最後一次道“再見”等等,以及大量的鏡頭切換,輔以精心的剪輯、拼接,都在營造著該劇特有的節奏感。正是這種節奏,極大地壓縮了電視劇的水分,令故事環環相扣,耐人尋味。

  由此,《黎明之前》實現了對一種嶄新的諜戰劇敘事技巧的探索:既將驚心動魄的諜戰元素推向極致,又將革命者的豐富情感描畫得真實動人,從而凝聚成一股強大的戲劇張力,令觀眾對劇情難以割捨,因人物命運而感懷沉思。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