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劉巽達:易中天等文化名人出場費合理不?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4日 10: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最近,網絡上曝出一張“文化名人出場費報價單”,易中天、郎鹹平等文化名人均出現在這個名單裏,少則三四萬,多則十幾萬,一一羅列,明碼標價,很有“參考價值”。依在下的見識,這個價碼表比較靠譜,水分不多,按理也沒啥可大驚小怪。然而網絡和紙媒還是一陣熱鬧,見仁見智,大致有“理解派”和“嘆息派”之分。前者認為文化學者的出場費低於娛樂明星,還應更高。後者則感嘆世風日下,文化學者置傳道解惑于不顧,擁抱孔方兄,有辱斯文。

  在我看來,“文化名人出場費”的背後,既有合理部分,也有悖理部分,不可大而化之“一刀切”。

  先説“合理”。所謂合理是指:無論是用知識、技藝,還是思想去創造財富,都是無可厚非的。“文化名人”者,以前就是“酸腐文人”、“臭老九”,曾經是連“賣茶葉蛋”都不如的。憑藉改革開放之東風,文化人漸漸吃香,甚至躋身明星之列,這無論如何先要鼓鼓掌。一般説來,成為明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它是某個領域佼佼者的代名詞。既為佼佼者,萬人仰慕,眾人“買單”也是人情之常。至於出場費的高低,咱們俗眾不必操這份閒心,自有市場這雙無形的手在調節:搶手時必待價而沽,節節攀升;落寞時必價位大跌,有價無市。平心而論,今天的文化名人有此出場費,足可欣慰。

  再説“悖理”。文化名人也是良莠不齊的,有的名實相符,有的名不符實,挂羊頭賣狗肉的也所在多有。前面説了市場“價格天平”的合理一面,但它還有“逐利忘義”的凶險一面。也就是説,只要誰“有人氣”,市場就“跟財氣”,往往泥沙俱下。所以才會有張悟本、李一之類的炙手可熱,才會有相親節目“比出位”的“三俗”現象。

  相形之下,很多坐冷板凳的優秀學者,學養品德甚至口才遠高於文化名人,但他們不為俗名所惑所累,也不“羨慕妒忌恨”(余秋雨語),而是教書育人,相信潤物細無聲的身體力行。然而他們比較清貧,因為沒有“顯赫名聲”(只是在圈子裏地位甚高),孔方兄自然不予垂顧。在此,“文化品質”和“經濟收入”的反差就形成了社會“悖理”。

  此外,市場還有某種腐蝕作用,它讓學術明星容易處於被金錢激奮的常態中,甚而自我催眠和自我膨脹,忘乎所以。當文化名人把“走穴”看得高於學術本位時,其“出場含金量”就值得警惕了。事實上,很多的“出場”,只是“文化口水”罷了,同一項內容顛來倒去地演講,真正“傳道”的貨色又有幾分,殊可懷疑。所以在給文化名人拿到不菲出場費鼓掌之後,也提醒一句:切勿沉湎于“明星感”,切勿成為出場費的奴隸。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