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大林:人有疾,建築就會減壽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4日 08: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長江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11月1日《人民日報》報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不久前表示,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築量最大的國家,每年新建面積達20億平方米,建築的平均壽命卻只能維持25—30年。而根據我國《民用建築設計通則》,重要建築和高層建築主體結構的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性建築為50—100年。

  城市的大建設讓我們振奮不已,城市日新月異的面貌讓我們心曠神怡。想不到在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如此天量的浪費。按仇保興提供的數據做一道簡單的算術就可知道,全國每年新建城市建築因達不到規定使用年限而産生的價值縮水,是以萬億計的數額。而在更廣義的建築範圍內,我們會發現道路、橋梁、景觀、樓宇商店裝修,同樣的問題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妨看這樣一份有限的清單:2006年10月,青島市著名地標青島大酒店被整體爆破,建成僅20年;2007年1月,曾經的西湖邊最高樓浙江大學原湖濱校區3號樓被整體爆破,建成僅13年;2009年2月,曾經的亞洲跨度最大的拱形建築瀋陽夏宮被整體爆破,只有15歲的夏宮2秒鐘內變成一堆廢墟;2010年2月,南昌的著名地標五湖大酒店被整體爆破,建成僅13年;2010年5月,位於北京建國門黃金地段、建成剛20年的地標凱萊大酒店宣佈將停業拆除……

  建築講百年大計,首要追求的就是使用壽命價值。建設要花錢,拆除要花錢,重建更是大花錢,不僅如此,生態也會因此而惡化。正是在這場“拆了建、建了拆”的運動中,我國創造了兩項世界第一——在消耗了全球最多的水泥和鋼材的同時,我們也生産出全球最多的建築垃圾——每年高達4億噸,建築垃圾的數量已佔到垃圾總量的30%—40%。“短壽命”與資源高消耗並存,已成為我國建築産業的一大通病。

  反觀歐美等發達國家,其建築設計使用年限同為50年,但平均使用壽命卻長得多。如英國、法國、美國的建築統計平均使用壽命分別為125年、85年、80年,城市裏“百年老屋”隨處可見。這樣一比較就不難發現,建築壽命的差別,源於建設主體人的差別。人心浮躁,建築壽命的根基就不穩;人心有疾,建築會相應短命。

  建築的生命之根在於規劃的科學性與前瞻性。一幢大廈、一座橋梁、一條道路的建設,應該在一定時間空間內,充分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甚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領城市的發展。然而我們卻看到,規劃被虛置的現象比比皆是;“一屆領導一屆規劃”,更成為大拆大建的助推器,使建築減壽成為命中註定。

  暴發戶心態是建築短壽的病因之一。以前有人炫富燒鈔票,現在炫富則比建高樓造廣場。不管是否切合實際需要,每個城市似乎都在瞄準“亞洲第一”、“世界之最”、“與國際接軌”、“100年不落後”。鄉政府也要倣造天安門,鎮辦公樓也得與白宮媲美。而實現這些宏偉藍圖,都必須先拆了再説,不管所拆建築使用不過十年八年。

  貪腐之蛀也必然吞噬建築的壽命。大建設是一個大蛋糕,人人都想切一塊。投機取巧,雁過拔毛,欲壑難填,其結果只能是偷工減料,質量低劣。所以,我們的建築也曾創造短命的“奇跡”:樓房尚未交付使用便整體垮塌,橋梁竣工之日也是橋毀人亡之時。

  歸根結底,救建築先須救人心,療人疾。人心靜,就能慎行慎為,不亂拆亂建;人無疾,就不會傳染于建築,建築才可能延年益壽。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