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復興時評:民眾拿什麼搏擊“漲價風潮”?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3日 17: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復興評論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崔中波

    國家發改委公佈了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價格監測情況。在監測的31種産品中,近80%價格上漲。其中黃瓜和西瓜漲幅最高,大豆油、大豆調和油、活雞、茄子及草魚等價格微弱下跌,大白菜和鮮豬肉價格持平。(11月3日《重慶晚報》)

    食用油漲、大豆漲、茄子漲、白菜漲……所有跟百姓“菜籃子”沾邊的食品價格接二連三地上漲,而且是一浪高過一浪,百姓身上的銀子就像遭遇了颱風“鯰魚”的襲擊,越“刮”越少。於是力求做省錢達人的“海豚”族應運而生、以富裕著稱的深圳市民也學當精打細算的“小女人”不辭辛苦地趕赴香港採購生活必需品……百姓對於接連不斷的“漲聲”不是麻木了,而是愈加清醒。

    無力而天真的民眾伸著脖子不斷追問“為什麼幾乎所有東西都在漲價”?經濟學家你一言我一語,媒體報道七零八落:升息加息、供求失衡、流行性過剩、遊資炒作、CPI、PPI、通貨膨脹等經濟術語的世俗化解讀等等,形成了潮涌式的信息爆炸,雖經市場啟蒙多年的中國民眾,到底被搞得暈頭轉向了——如此繁雜的理由種種,到底該讓我們拿什麼搏擊這股洶湧而至“漲價風潮”?

    公眾之所以如此糾結,源於過去的經驗與現實的體會。一直以來,在食品漲價問題上,民眾始終處於“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弱勢,什麼時候漲,漲多少,幾乎完全沒有話語權和博弈權,只能“挨宰”。個中原因,當然跟生活消費品的需求彈性小、且中低收入人群敏感有關。但這還不是全部,很重要的一部分問題出在政府有關部門的身上。

    就拿農産品來説,哪些應該市場調節隨行就市,哪些該政府出面重點監管,我國雖然有個成型的列入國家價格保護的範疇,但靈活性欠缺,比如,在蒜價“發燒”時期,有人就提出除了生豬、糧食、棉花外,對大蒜等一般蔬菜,亦應出臺保護政策。但此事不了了之,大蒜行情的“一夜暴漲”並沒有多大改觀。隨後,類似“蘋什麼”“糖高宗”等又接二連三地上演。

    而且,政府有關部門在調控方式與監管力度上亦不盡如人意。例如,蔬菜流通環節多,成本高,一直被認為是菜價高位運行的導火索。但現在都到了“天價”蔬菜時期,也未見有關部門要求收費站對蔬菜格外“開恩”的。而且,被呼籲了許久的農業生産災害預警機制、成熟的農業信息發佈平臺、農副産品實現産供銷一體化的“農超對接”,始終沒有很好地執行開來。

    眼下看來,公眾需要的不僅僅是普及經濟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找出應對“漲價風潮”的辦法。顯然這不能寄託於民眾的“海量囤貨”、“異地購物”等歪招邪招。而應靠政府有關部門積極排查“漲價風潮”中市場與非市場因素,合理因素與不合理因素,搞清楚各個因素對食品上漲的“貢獻率”究竟有多大,弄明白哪些是市場領域中最宜“發病”和最宜“受攻擊”的薄弱之處,而不應該是一筆糊塗賬。更不能不負責任地高呼“價格還有上漲空間”,正襟危坐地教化“民眾須忍受”。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