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把直播“玩”起來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9日 09: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杜寧 中央電視臺地方記者部

       世博會是什麼?在採訪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人都把它形容成一個“Party”。那麼,在“Party”上人們可以收穫什麼?最簡單、最直接的答案就是開心和快樂。

體驗式直播 “秀”出快樂

       4月20日,世博會進入試運行階段,領導指示新聞報道要繼續升溫。本著莊主任提出的“正面為主基本靠譜”的報道原則,動車組把目光鎖定在一系列演出活動上,原因自不必多説——動態&熱鬧!

       凡是參與了這次世博報道的同事們想必都有這樣的體會,聯絡採訪太難。直播就更不必説。這次動車組直播,我們幾乎都是按照突發事件的直播方式進行的——一切到了現場才知道。大家經常是一早去看上午直播的場地,中午完事再去看下午的場地。因此經常會出現一種情況,後期編輯提前打電話問直播會説什麼內容,我們經常會説“還不知道”。記得29日上午做焰火布陣直播,我和劉晨分別在浦東、浦西,11點的節目,10點鐘我們互通電話的時候大家還是一頭霧水,因為除了不讓説的、就是不能説的,到底能説什麼我們實在是不知道!而直到直播前的20分鐘,我才得以見到我的直播採訪嘉賓。

       言歸正傳。這次動車直播基本都是三個機位的配置,這在日常直播中算是比較奢侈了。而這樣的便利條件,若是記者站定一個地方連續説三五分鐘,過於靜態,説白了就是不好玩兒,雖不至於出錯,但絕不會出彩。只有和遊客融為一體,和他們一起玩兒,一起樂,大家才願意看。4月25日《育樂灣小朋友的樂園》,帶大家參觀體驗了世博園唯一一個專門給小朋友設計的未來職場體驗場所;4月26日《歐洲廣場休息場所演藝中心》,我被邀請和小丑一起表演“轉盤子”,還得了一張剪紙老藝人現場剪的頭像;4月27日《記者非洲廣場體驗快樂世博》,我和來自非洲貝寧的主持人露露一起打鼓……幾乎每場直播,我都把自己做為遊客的身份“設計”進節目中,把體驗到的開心、快樂以一種最迅速、最直觀的方式傳遞出去,感染更多的人。

難忘的水上直播經歷

       這次世博報道,和水結緣。記不清上了多少次船,但時間最長的一次待了將近15個小時。以至於下船走路覺得腿軟、眼神不聚焦,晚上睡覺總覺得床在晃。從4月11日海陸空第一次集結展示全景世博,到4月23日夜航,每一次經歷都讓我難忘。

但突破從4月30日大直播開始

       29日晚上的動員大會上,上至領導、下至編輯記者,大家表情都很嚴肅,因為明天,一場戰役即將打響。雖然領導並沒有給大家施加太大壓力,但“明天是關鍵時期,大家無論如何一定要頂住”這樣的話,在會上不止一次被提及。會中,第二天的播出單不時更新調整,每個人都感受到了大戰來臨之前的緊張,每個人的心都懸到了嗓子眼兒。
新聞頻道五場直播!(外加四套兩到三場)看到最終版的播出單,我著實有點懵!因為除了其中一場直播介紹“水上交通”我比較輕車熟路以外,其它幾場要介紹焰火晚會準備情況,我完全不清楚。雖然看過了27日的開幕式預演,可畢竟都是一些直觀感受,官方具體應該怎麼説我並不清楚。而這當中究竟有哪些內容涉及保密、哪些信息可以公開我無從掌握。還好關鍵時候我們幾個單邊記者相當團結,大家把掌握的信息、資源全部公開共享,每人手裏拿了一堆一模一樣的材料,心裏總算有些許安慰。

直播需要點兒“八卦”精神

       30日一早,我們的轉播船從十六鋪開往世博園的時候,我一個人站在甲板上,腦子一片空白。心一直懸著,因為不知道自己要説什麼。第一場直播定在八點半左右。需要介紹焰火晚會準備情況。系統共設三個直播點:在IBC樓頂的劉晨、浦西演播室的張鷗還有船上的我。(昨天晚上,我們三個拿的是同樣的材料!)。八點接到四套趙剛老師電話,希望我先給四套做連線,被我回絕了。理由很簡單:自己沒有準備好。因為當天直播場次非常多,第一場直播至關重要。

       第一次參與大系統的直播,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壓力和緊張,此間大腦會經常處於間歇性空白狀態。因為許多焰火晚會的內容涉及保密,到直播前,我還在不停問自己,什麼內容能説,可以説到什麼程度?什麼內容堅決不能説……直播前幾分鐘,我決定豁出去了,就把目前能看到的和焰火晚會有關的東西細化,説的越細越好,哪怕“八卦”一點兒。直播中,我用了一些“我推測”、“我估計”的話,當然,事實證明我“估計”得很準啦!吊足胃口之餘,就差把那層薄薄的窗戶紙捅破了。第一場直播非常順利,無論從表達包括走位都比較順暢。

所説為所見 “玩兒”的是心跳

       通常情況下,直播的第一句話説順了,這一場直播就基本不會有太大問題。第一場直播做順了,接下來幾場直播的感覺也就有了。而這次之所以能體會到“所説為所見”的甜頭多少有點“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的意思。因為大活動的直播,對於記者來説,最保險的方式是背稿,無過便是功。而這次不同。其一、可供參考的材料有限。同樣拿30號直播焰火晚會準備情況來説,我們拿到的材料全部是內部發放的,均涉及保密,而網上的資料準確性有待核實;其二、三個單邊記者拿到的都是同樣的材料,如果三個人都説一樣的話會很可笑;其三、一天圍繞一個話題進行多場次連線,不可能只説一樣的內容。所以這就逼著記者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而一旦這種感覺找到之後,很多直播素材就會源源不斷被發現,直播內容會不斷充實、更新,記者也會越做越興奮。

走位營造直播流動線條

       直播是一個團隊的合作的項目,從導播、攝像到技術系統……非常龐雜。我慶倖自己能夠成為這個團隊中的一員,在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了專業水準和協作配合的力量。這次負責船上直播的是原來評論部直播組的老師,在他們的精心設計下,船上兩天12場直播的開場設計,打破了一般新聞直播的雙視窗,基本都是從交代環境的的轉播船為起伏,非常有意境。

       當然,這次直播,不得不提我的搭檔攝像李佳。無論從之前的體驗式直播還是船上直播,他在直播走位的設計上讓節目增色不少。因為對於記者來説,在面對鏡頭的時候很難判斷自己在鏡頭裏是什麼位置、這個位置好不好、不好的話應該如何調整……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引導,記者會很茫然。李佳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引導員”。每次直播前,我們都會根據內容商量如何走位。特別是在船上直播的時候,經常出現的情況就是,直播過程中船的位置會根據水流、風速隨時發生變化,這個時候我就會跟據他的手勢判斷我應該移動、入畫或者出畫的方向。在5月1日18點的直播《開園首日水上交通運行平穩》之前,我和李佳一直在説,要是在直播的時候能有輪渡上的遊客衝我們招手就好了,而在直播時,李佳突然抬起一隻手揮動,我下意識的猜測我的身後應該發生了什麼。果然,出現了我們之前期待的場景,一艘輪渡上的遊客在向我們不停地揮手,特別開心,於是在直播中我加入了這個細節,這也成了當場直播中一個非常生動的環節。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