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血荒之困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8日 14: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在強制下自願變偽善,在高補貼中無償變高價,免費用血異化出用血互助金,在尷尬中頻現血庫危機,在錯綜複雜的矛盾中,中國獻血制度陷入---

  血荒與獻血事件

  最近,記者與一位北京的醫生朋友聊天,談到了獻血時,他立即顯得愁眉苦臉。他告訴記者:現在醫院又在緊張了,因為學生放假了,獻血的主力軍走了,再加上許多外地人也離京回家過年了,這段時間的用血又會面臨緊張局面。他們只能祈禱這段時間需要動手術的病人少一些。

  其實自去年入夏以來,全國不少城市血庫頻頻告急,臨床用血供不應求:據8月2日《楚天都市報》報道:武漢市血液庫存已逼近警戒線;8月3日《東方早報》:因為大學生放假等原因導致上海市獻血人數驟減,造成上海市近段時間部分血型用血緊張。12月中旬,北京一度也曾出現血庫告急,只能無奈地依靠“告急”的方式向社會求援,通過人們的“馳援”來補充血量。“血荒”一時成了與水、電、煤一樣困擾各大城市的尷尬。

  然而去年與血荒困境一樣引起人們熱議的是,各地不斷曝出“獻血事件”:10月9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強迫性”組織數百名將於明年畢業的本科生獻血,對不參與者不發給學位證。該校醫院方面甚至表示,對符合獻血標準卻拒絕獻血的學生將依校規進行處罰;11月初,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宣佈對不願獻血的學生,將採取取消保研資格、論文答辯不予通過等硬性措施;11月12日,《京

  華時報》報道,首都師範大學外語學院與美術學院要求對稱自己“來例假”的女生脫衣檢查,以決定是否獻血;而自願獻血在河北易縣變為“政治任務”,教師每人被強制交納50元“獻血捐款”,校長為完成獻血指標找來賣血人……

  雖然説近一段時間“獻血事件”才頻繁進入人們的視線,但實際上我國從1998年10月1日開始實行無償獻血到如今,公眾與獻血制度不和諧的對抗就從來沒有間斷過。人們除了從道德和社會輿論的角度對獻血事件做出規範性的價值判斷外,也對現行獻血制度的實際操作給予了嚴重關注。

  血荒的制度困局

  造成中國各地頻繁出現用血危機的原因中,很多人缺乏獻血的醫學知識,認為獻血有害於身體健康的誤區,對採血環境的擔心和獻血過程傳染病毒的顧慮,無償獻血本身宣傳力度欠缺,中國現行的獻血制度的實際操作的弊端也是血荒困局存在的主要原因。

  1978年後我國實行義務獻血制度,由政府給各單位下達一定指標,獻血後給予個人一定的經濟補償。

  1998年10月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頒佈實施,規定我國實行無償獻血制度。但是,為了保證獻血量,給企事業單位、高校和部隊下達獻血指標和公民無償獻血一直是各地血庫的兩條“腿”。據北京市獻血辦一位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血液需求量一年在60噸左右,一種是自願無償獻血,由街頭血站採血,個人或一些團體自願無償捐獻;另一種是計劃獻血,由各企事業單位和高校承擔,

  各單位依總職工數的4%確定獻血人數指標。

  隨着時間推移,計劃獻血弊端給無償獻血帶來的負面作用越來越大。據媒體調查,許多單位為了完成本單位的獻血任務,盲目依賴經濟杠桿的作用和金錢效應,在組織無償獻血時採用高額補助、高級補品和放長假等辦法,甚至把無償獻血同評優樹先、分房、職稱評聘等個人利益挂鉤,鼓勵職工參加無償獻血。雖然叫“義務獻血”,但單位給予的回報相當豐厚:有的單位獻過血的職工可以帶薪

  放長假,有的可以領到許多營養品,還有的直接“現金支付”,獻一次血可以領取補貼1000~4000元不等,具體的數字要看單位的財力。這種靠利益驅動,用金錢刺激職工參加獻血的做法,使有組織、有計劃的集體無償獻血活動變成集體“高價賣血”。

  高補貼、放長假的做法,不僅加重了單位的經濟負擔,還在某種形式上暗示獻血有損健康。而且這種高額報酬的現實存在無疑給普通市民無償獻血者帶來心理失衡,從而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而更可怕的是,高額報酬的存在,吸引一些“血頭”、“血霸”把目標瞄準了一些企事業單位,介紹他人頂替“義務獻血”指標賣血等“涉血犯罪”給用血安全帶來了嚴重隱患。

  而目前用血成本太低,無法調動獻血者的積極性。據報道,自1999年底以來,北京自願無償獻血者有20萬人,其中本地人僅佔17.52%,外地人卻佔到82.48%。其中,無償獻血人群中以外來務工人員、學生和游客為主,本市常住居民獻血的比例在所調查的流動採血站中不到一半。北京市民大多享有公費醫療或醫療保險,以後免費用血的激勵制度使他們無意無償獻血。

  血荒期待破冰

  有專家認為,國外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完全徹底的無償獻血是完全能夠滿足日常醫療用血的,並且這種用血制度是最安全的。因此如何儘快完善獻血制度,逐步取消指標性的強制獻血模式,通過對無償獻血和獻血者的宣傳讓獻血者們體會到獻血的光榮感,讓大眾感受到獻血的責任意識是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加強獻血後的用血管理也是非常迫切的任務。

  前些年媒體報道,四川成都發生因使用無證血袋導致血漿污染,致使從無償自願獻血者身上採集的23739袋合計50萬毫升鮮血不得不倒進水溝,人們擔心自己的愛心血會白流。而更令一些獻血者擔心的是:獻血的時候往往很痛快,但是需要用血的時候,卻有層層的手續,更令人擔心的是,一些地方,無償獻血後無償用血的原則根本就沒有得到貫徹,讓無償獻血者寒了心。

  最近記者在網上讀到了一篇叫《誰的血在白流——一位自願獻血者的感悟》的文章。文章寫道:“我自願獻血快兩年了,到今天才體驗到一個獻血者的尷尬。母親病了在衡陽某醫院開刀後體質虛弱需要輸血,但輸血費用對於兩個退休老人和一個在讀大學生來説明顯昂貴,當我想起自己在學校獻過血,按獻血證上面説直系親屬應該可以免費獲得一定量的血,我拿出獻血證明給護士,要求免費獲得

  血液的時候,得到的答覆是,沒聽説過,以前沒人這樣搞過,讓我去問血庫,我跑到一樓問,結果差不多。沒先例,後又説,聽説好麻煩,建議直接購買,最後乾脆不正面回答。望著母親那憔悴的臉,在不交錢、不給血的醫院,我們只有妥協,交上一筆心疼的血費後,母親很快得到輸血。而那張獻血證書被氣憤的父親順手丟到下水道。

  看著鮮紅的獻血證,隨着臟水流走,在三伏的夏日,只覺得心底發涼,血有抽空的感覺(獻血時沒有的)不是從血管裏,而是從心裏。但願我們的血沒白流,我們的血是流向真正需要的人,而不是變為利潤流向別人的腰包!”

  雖然説,上面的故事是真是假無法核實。但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是“無償獻血證”的使用確實面臨地域限制的難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的規定,無償獻血者在臨床需要用血時,免交血液的採集、儲存、分離、檢驗等費用,也就是説是免費的,且當無償獻血者獻血達到一定數量時,其直系親屬在用血時也是免費的。但廣州市政府出臺了《廣州市獻血管理規定》,按照該規定,用血

  者如果未在廣州獻過血而在廣州用血,即使是有異地發放的“無償獻血證”,也需要支付輸血費用,還要另外支付相當於輸血費用3倍的“用血互助金”。而在廣州獻過血的人,如果在異地用血,同樣要支付輸血費用和“用血互助金”。有“無償獻血證”的異地用血者的輸血費用可以回發證地的血液中心報銷,但是“用血互助金”則不能報銷。據説收取“用血互助金”的做法並非廣州獨創,全國各

  大城市都在實行。也就是説,在一個城市獻過血的人,異地用血同樣面臨着要支付昂貴的“用血互助金”的問題。

  因此有專家認為,打破地區分割,簡化程序,給予獻血者實實在在的用血便利;嚴格規範採血操作規程,給獻血者以安全感等是進一步完善自願無償獻血制度、實現無償獻血由計劃向自願的完全轉變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