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五嶽散人:宜黃官員荒誕的“強拆”邏輯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14日 22: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上海商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宜黃縣強拆導致自焚的事件過去月余,歷經強拆、自焚、搶屍、監禁當事人家屬等常規過程之後,當事官員在前兩天已然烏紗不保。雖然此事鬧得沸沸颺颺,對於整個以地産經濟為主導的支柱並未發生什麼影響,連處理結果也是一種常規。

    而此事按照原本的處理方式,大概也像其他類似事件一樣,經過了也就算了,還會有更多奇怪的事情發生,注意力會被轉移、事情會被淡忘,太陽之下會發生各種怪事,人們的關注點不斷在漂移當中。但某媒體竟然收到了一封宜黃某官員的來信,題目叫做《透視強拆自焚事件》,其文、其邏輯、其時機頗為奇特,尤其是在這個風波逐漸平息的時候出此文字,倒是洩露了很多地方政府在強拆上的邏輯。

    説此文奇特,是因為那種邏輯與社會現階段的共識完全不在一個邏輯層面上,完全屬於不相交的那種。該文所敘述的事情有三:其一,當時的情況是媒體進行了誤導,那事兒不是自焚,而只是不慎燒傷;其二,為當地指揮強拆的領導喊冤,説他們是宜黃髮展的大功臣;其三,論述強拆的意義,文中言道:“從某種程度上説,沒有強拆就沒有中國的城市化,沒有城市化就沒有一個個‘嶄新的中國’,是不是因此可以説沒有強拆就沒有‘新中國’?”

    這第三點大約算是亮點了,“強拆拆出一個新中國”的提法算是道前人所未道,大約也是説出了地方政府在強拆上所抱持的心態——如果不是為了赤裸裸的私利的話。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我們就曾經對一個命題做過深入的討論:是公平優先還是效率優先?就我記憶之所及,這個爭論最後並無理論上的結果,但事實上的結果是有的,改革開放最初的陣痛被很多人承受了。至今這個結果所帶來的後果還很難説,但畢竟我們的經濟從最低處開始起步,新興的産業以及發展的經濟抵消了不少這種陣痛所帶來的後果,社會並未因此而産生大規模的動蕩。這並非是一種社會發展的常態,而是我們的起點低、運氣好罷了。

    當社會發展走到今天,應該説大多數人開始享受這種發展帶來的成果,這個時候再進行這種不顧社會公平、強制奪佔私人財産的事,已經不可能從更大的發展當中使這些被剝奪者獲得補償,即使這種補償在長遠看來是可能的,但其長期之長已經超出了當代人可以忍受的範圍。更何況在現今的社會中民智已開,私産觀念雖然並未在法律上有明確而不可侵犯的地位,但其觀念也已經深入人心。

    宜黃這封來信所言不過是那種所謂“大局意識”、“長遠考慮”的現代版本,總有人在用這種方式來為自己在當下侵犯其他人的利益找種種藉口。説起長遠利益,秦的長城與隋的運河最能體現,甚至後世有詩為隋煬帝説話: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把大運河的開鑿比之禹功。而大運河與長城確實可謂思慮長遠、澤被萬世,但當時百姓的生活如何?

    犧牲現在的利益而換取長遠的利益説起來美妙,沒有身受其害的後人當然可以這樣説,而在一個現代的社會裏,當代人的權利比之什麼長遠利益要重要得多,因為當代社會所尊重的人權是目前活著的人之權利,未來是無窮的,如果現在沒人保證你的權利,誰能説以後我們的後人就會得到尊重?未來的未來,他們會不會還是為了更多的長遠美景而被犧牲掉?這種邏輯之可怕正是在此,這等於把人當做了隨時可為某個虛幻目標犧牲掉的祭品。

    而那句詩裏説,“若無水殿龍舟事”,水殿龍舟是隋煬帝弄大運河的初衷,沒有這個就沒有澤被萬世的大運河。我們誰又能知道,在現今這種長遠的美景當中,他們的初衷是不是造自己的水殿龍舟呢?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