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宜黃官員撰文談拆遷自焚:沒強拆就沒新中國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14日 22: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世紀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編者按:江西宜黃強拆自焚事件已經告一段落,但輿論並未完全平息。近日,宜黃縣政府一位官員投書本網,對強拆自焚事件進行分析和梳理。本網認為,他的文章反映了基層政府和官員的一些看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故全文發表。從標題到文字,本網未作任何改動。此文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特此説明。--編者(新世紀週刊財新網)

    透視江西宜黃強拆自焚事件

    慧昌

    一起普遍的政府強拆工作,因為被拆遷當事人不慎燒傷,而成為全國關注的公共事件,也使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江南小縣一夜成名。目前,事態已趨於平靜,被燒傷的當事人正在積極接受治療,事件相關責任人已受到處理,政府各項工作已步入正軌。宜黃猶如一艘遭遇突然風暴而擱淺的航船,風暴過後又重新啟航了。不過,事件對宜黃快速推進之中的城市化建設是一個沉重打擊,要使這項工作完全恢復到事發前的發展態勢尚需時日。筆者以為,在強拆燒傷事態基本平息之後,對整個事件作一簡單分析和疏理是必要和有意義的。

    事件發生始末

    9月10日,宜黃縣政府為新客運站建設進行例行的強拆動員工作,在工作過程中因處置不慎,導致3名被拆遷當事人燒傷,強拆動員工作遂因此停止,被燒傷的當事人在縣醫院初步救治後,因傷勢較重轉入省一附醫院繼續救治。事發的第二天,數張當事人被燒傷的現場照片出現在網絡上,很快這些照片及文字報道被眾多網站轉載,從而引發了全國網民的高度關注。剛開始只是一些非主流網站介入事件的報道,幾天之後,主流媒體介入其中,使事件驟然升級,並迅速上升為一起全國關注的公共事件,最終引起了市、省乃至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 9月16日,縣委主要領導親赴機場,安撫受傷者家屬,勸説其放棄越級上訪,就地解決問題。9月17 日,被燒傷的當事人之一葉忠誠在醫院不治身亡,屍體被運回宜黃。9月17日,事件引發當地政壇地震,8名事件相關責任人受到處理,其中書記、縣長被立案調查。9月18日以後,省市相關調查組進駐宜黃對事件進行調查。10月10日,縣委書記邱建國、縣長蘇建國被免去職務。同日,新任領導到崗。對此類事件如此嚴厲的問責,可以説在我國是史無前例的。

    無庸諱言,這一事件對宜黃造成了重大負面影響,縣主要領導遭遇輿論的強大壓力,眾多與城建和招商引資相關的項目基本停止。縣領導的主要精力用於處理善後和“滅火”工作,一些幹部職工的工作積極性遭遇重挫,全縣上下對此事議論紛紛。很多人擔心,如果因為這一事件導致正在進行中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建設停頓,那麼宜黃的發展可能後退五年。

    媒體推波助瀾

    宜黃強拆事件發展成為公共事件源於媒體的介入,尤其是互聯網的介入。從事發開始,整個過程都有記者跟蹤報道,隨時把相關情況發到網上。接受媒體監督本也是政府工作的題中之義。記者客觀公正的報道,有助於社會公眾了解事件真相,給存在類似問題的其他地方發出警示,促進當下正在火熱進行之中的城市化運動健康發展。但縱觀這一事件的發展過程,一些記者的報道未必都遵循了客觀公正性的原則。事件在網上傳播開後,各種報道和評論出現了一邊倒的局面,即指責當地政府、炮轟強拆政策、同情並聲援受傷的當事人。當然這也沒錯,不過事情總要一分為二,站在中立的立場,考慮事發的前因後果以及當時具體環境,並且把事件放進我國如火如荼的城市化運動大背景之下,對事件作冷靜、客觀、深入調查分析的報道也是需要的。

    一些記者的報道顯然與事實有出入,其中不少是記者的主觀臆斷。為了達到他們想要的某種效果,一些記者發揮其豐富的想像力對原始材料進行符合他們意圖的篩選和剪輯。如,本是當事人把一床被子點燃從樓上丟下來,被寫成人燒得像火球一樣滾下來。如,把縣委書記親赴機場安撫當事人並勸説其放棄越級上訪,就地解決問題説成是機場截訪,甚至把當事人簡單的上洗手間的小事,演繹成“廁所攻堅戰”、“實現版保持通話”,並因此指責縣委書記侵犯人權。有人對上傳網絡的照片進行了仔細辯析,認為如此高清晰和精準的照片,絕非業餘水平,也絕非現場抓拍。因此,坊間有人説是強拆燒傷事件的發生、發展是某些人的陰謀(當然,意外燒傷不在其中),是政府上套了。對此筆者不敢茍同。不過,包括記者在內的圍繞在鍾家周圍的一些人,也許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他們也未必個個都是充滿了正義的善人。這些人是不是造成鍾家悲劇背後的另一隻推手?他們除了“扶弱抑強”的目的之外,還有沒有別的一點目的?筆者不敢妄加猜測。

    這種用寫小説的手法來描繪引起社會轟動的事件的手法,大概就是西方60年代所謂的融合小説的創造想象力及新聞記者的採訪技巧的“新新聞主義”吧。

    顯然,某些記者迎合和利用了社會公眾的某些心理,力圖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他們所希望發展的方向。處在體制轉軌和社會結構轉型時期的我國,以收入差距為突出標誌的各種利益關係和利益矛盾的衝突,使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對社會、對政府存在一些不滿,這些不滿平時沒有辦法發泄,政府負面事件的出現,使人們找到了發泄的目標。再有,人在內心都有追求崇高的慾望,這就是同情弱者,鞭撻強者,匡扶正義。然而,這種慾望平時在現實生活當中,迫於各種壓力實現不了,而在虛似世界裏實現起來就容易多了,而且沒有任何風險。當然,這也沒錯。

    正是這個原因,政府的負面事件往往能夠迅速抓住人們的眼球,引起網民的強烈關注和共鳴。其實,對於許多網民來説,對於事件本身的是非由直並不特別關心,當然,他們也沒辦法、沒必要把事實真相弄得那麼清,他們關注事件更多的是出於一種心理折射和情緒渲瀉。

    政府公信力的降低也是負面事件迅速發酵的重要因素。人們寧肯相信弱勢一方的種種説法,哪怕是這種説法可能漏洞百齣,而不願相信政府一方的説法,哪怕是這種説法合情合理。

    這個事件發展到今天的結果,在讓人們為輿論監督叫好的同時,也讓人們隱約地感到“筆桿子殺人”的厲害,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這次事件,從某個角度看,如果把事件的升級以及相關領導被處理看成是一種草根民眾維權成功或勝利的話,那麼與其説是鍾家的勝利,不如説是記者的勝利,是互聯網式民主的勝利。互聯網式民主的出現顯然是社會的一大進步,不過它也是把雙刃劍,用得不好也很容易走它的反面。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