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中國教育最大問題:教育追逐功利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1日 14: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羊網-羊城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專家指出,功利之下教出來的中國孩子缺乏發展後勁

  “我們的基礎教育到底應該往哪個方向走?”因《天賦教育在美國》一書而引發的“培養創新型人才與美國天賦教育研討會”日前在廣州召開,與會的20多位專家、學者以及來自教學一線的校長、老師,圍繞中國基礎教育現狀以及中國高考、素質教育等話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天才教育關注指標結果

  天賦教育強調挖掘潛力

  中山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李萍教授指出,天才教育關注的是結果,培養的這個人能不能成為一個天才,有一個很具體的衡量指標。天賦教育強調的是一個過程,這個天賦不是高別人一籌的東西,而是和別人不一樣的方面,整個教育的過程,就是挖掘潛力的過程。

中西教育兩個極端:一個標準化,一個啟髮式

  中西教育是兩個極端,是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中國是一個標準化教育的國家,美國是一個啟髮式的教育。美國的幼兒園小孩想畫畫就去畫畫,想塑沙的就去塑沙,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中國的小孩,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上廁所都是有固定的安排。陳香梅女士上次來中國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中國的父母是最怕自己的小孩和別人的不一樣,美國的父母是最怕自己的小孩和別人的一樣。”

  中國教育的出路:中西結合,恢復教育控制權

  李萍直言:“我們明明知道這是不行的,但是回到角色上又這樣做了,因為制度和體制決定你不能超越,就連局部的超越也很難,所以只能這樣走。”李萍認為,我們用美國的教育理念,加上我們傳統厚重的知識和傳統的積累,就是中國教育的出路。

  廣州大學社科部副主任羅明星認為,中國教育的出路首先在於教育者恢復對教育的控制權。他指出,現在中國的評價體系就是考試,現在大學裏的評價體系也越來越僵化,教師越來越喪失教育的自主權,喪失了教育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也喪失了教育對學生的吸引。

  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把教育當成功利的手段

  中山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鐘明華教授認為,中美教育價值觀最重要的差異體現在:教育本身是為了什麼?

  他指出,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把教育當成功利的手段,沒有對真理的追求。比如很多人學理科就是為了找個好工作,本身就是對教育的抹殺。中美教育的差異,就是對知識智慧真理的推崇,還是對實用的追求。我們的“標準答案”的評判體系過早地遮蔽了學生對未知世界的探索。

  廣州大學社科部副主任羅明星指出,由於中國的教育總是把小孩當成終極目標來考慮,而沒有把小孩放在社會角色來考慮,所以當孩子成為規定目標,成全了父母的願望之後,就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了。所以中國孩子缺乏發展的後勁。教育的資源像一塊蛋糕,我們現在多數是盲目的拼命的競爭,所以家長、學生、老師都很痛苦。

  廣州市南武中學校長封耀明以一個中學校長的身份道出了最直接的感受。我們老師有很多很好的想法,但是根本做不到,這是迫於現實的限制。比如校長三年一調,經常搞標準化評估,各種各樣的考試指標衡量,不但學生厭學,連教師也開始厭教。在中國,教育就變成了脫貧的手段,尤其是邊遠山區,在這樣明顯的功利目的下,我們只能在一切為高考服務的模式下進行教育。

  一個形象的比喻:中國的教育像影印機

  廣東省中小學校長培訓基地常務副主任肖建彬打了個形象的比喻,他説,中國的教育像影印機,一批一批的一代一代的複印人才,每個時代可能用的紙張不同,但是本質上沒有不同。

  現在教育的另一個弊端是,我們認為考試好的學生就是樣樣都好,考試不好的學生就樣樣不好,而美國教育卻認為,即使是天賦班的學生也要揚長避短。“如果我們進到一個商店,不是只有一個轉門,而是有很多個門,那我們的老師就可以做很多真正想做的事,而不是在一個專門的軌跡下做同樣的事”。

  與會一些小學老師紛紛表示,這次的研討會讓自己“深有感觸”。本報記者郝婧羽

  ■對話

  黃全愈:一個要“動一動中國基礎教育”的人

  中國為何無緣諾貝爾?

  根源是只培養“考生”!

  《天賦教育在美國》一書的作者黃全愈,是一位旅美教育學專家,1988年赴美留學,現在邁阿密大學任教,長期致力於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所著的中美教育比較系列《素質教育在美國》、《玩的教育》等圖書在中國教育界曾經引起強烈反響,尤其是其提出的素質教育理念對中國現代教育改革産生了深刻的影響。

  這位聲稱要“動一動中國基礎教育”的學者,對中國的教育有些什麼樣的看法?昨夜,黃全愈接受了本報記者的越洋採訪。

  不贊同把孩子留在家裏教

  記者:您在書中説到,長沙有個11歲男孩,可以倒背《老子》,而這個男孩是離校在家,由母親教他學習初中教材。現在中國越來越多父母有這樣的想法。這種教育觀念和價值取向反映中國教育的什麼問題?對中國未來教育會産生什麼影響?

  黃全愈:我對國內的家長把孩子留在家裏自己搞教育持否定態度。最根本的原因是國內的學齡孩子基本都是獨生子女,而孩子的社會化必須在同齡人中進行,因此即便一個教育家,把子女留在家裏搞“現代私塾”,這極不利於孩子的EQ培養。我認為家長應該扎紮實實地搞好家庭教育,而不是辦“現代私塾”。

  所謂“家庭教育”一是學齡前的完全由家庭實施的教育,二是學齡期間孩子放學後的家庭教育,由於中國的教育是以考試為主,所以家庭教育應以素質教育和啟發天賦的教育為主!

  出路:發揮孩子的天賦

  記者:您認為中國教育該何去何從?以考為本的中國基礎教育能不能承載一個創新型國家?

  黃全愈:以考為本的教育與創新教育是矛盾的。一般來説,“書面考試”至少有三個特徵:一、有現成答案,甚至標準答案;二、時間空間有限,只能考速度,難以考深度;三、多是考智力因素,難以考非智力因素。這三個特徵帶來一系列負面結果:首先,考試有標準答案,孩子為了得高分,往往人云亦云,不敢創新,缺乏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其次,由於考試有現成答案,考生只能步人後塵,在已知世界中徘徊。為什麼中國學生年年獲各種國際奧賽金牌,但中國至今無人獲諾貝爾獎?根本原因是我們只培養“考生”,不培養“學生”。再次,考試只考智力因素,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而情商(EQ)正是將來孩子立足社會、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

  培養“考生”還是培養“學生”,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根本分歧。我認為,通過教育的過程,把孩子的天賦或潛質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這是中國基礎教育的出路!

  把孩子培養成“智慧的學生”

  記者:有家長認為,神童是可以培養的;也有家長認為,神童只能靠發現,不能靠培養。兩種觀點,您認同哪一種?您自己的看法呢?

  黃全愈:我説的“天賦教育”並不是國內某些人鼓吹的“後天製造天才的教育”。所謂“天才”,“天”生之“才”也,那是少數人,由不得廣大父母去選擇。許多人以為,通過父母后天的人為加工:給孩子加料(吃補品)、加壓(出生後就學認字)、加量(沒日沒夜地死記硬背),就能使孩子變成神童、變成天才。事實上,那恰恰是壓抑孩子的天性,把孩子“製作”成用鐵絲捆綁、曲扭的“盆景”。

  我們無法給自己的孩子選一顆神童的頭腦,這是大多數家長必須面對的嚴酷現實;但是,我們可以給我們的孩子提供神童的教育,可以把孩子培養成“智慧的學生”,也就是擁有學習能力的學生。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