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羅傳銀:中國怎樣才能進入“上流社會”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19日 10: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勞動保障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導讀]  從國際經驗來看,判斷是否中産階層包括以下標準:一是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保證相對衣食無憂的生活;二是有穩定的保障;三是心態比較平和,心理比較保守,高度認同主流道德、倫理觀念和社會、文化秩序,有公共精神。

  7月27日,經濟觀察網刊登《中國一直處在“下流社會”中》,指中産階級的居下游者,他們的物質生活已經足夠溫飽甚至小康,但由於各方面的競爭和壓力,在物質、精神等各方面失去了向上發展的動力,而甘於平庸,從而形成對整個社會的一種向下的拉力。

  其原因是有68.5%中下層中産階級成為“房奴”、“車奴”。如今的年輕人要承擔更多的義務,他們增加收入和創造財富的難度也更大了。

  從國際經驗來看,判斷是否中産階層包括以下標準:一是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保證相對衣食無憂的生活;二是有穩定的保障;三是心態比較平和,心理比較保守,高度認同主流道德、倫理觀念和社會、文化秩序,有公共精神。

  如果中産階層佔到整個社會的60%以上,即是和諧的“橄欖型社會”,進入相對成熟的現代國家狀態。

  一般來説,中産階層大多出身於普通的社會階層,通過接受良好的教育,獲得文化資本,並據此取得較高的經濟收入與社會地位,從而才能實現社會向上流動。

  不可否認,中國進入“上流社會”需要解決三大問題:

  一是財富分配問題,要縮小貧富差距;因此,要解決中國社會向上流動,首要的條件是增加收入,提高勞動者報酬佔GDP的比重,居民收入佔國民收入的比重。

  二是社會保障問題,對大多數城鎮家庭來説,住房、子女教育、醫療目前已成為家庭負擔中的最主要部分,佔據了他們收入的大部分。他們正在為上不起學、看不起病、買不起房擔憂。

  即使有車有房,為此支付的代價是絕對“貧困化”,需要二十年或者更長的時間,他們不得不量入而出。

  三是意識形態培養。要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義務教育、農村教育和職業教育,將大多數低素質人口尤其農村人口打造成中産階層的後備軍,為社會和諧、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氛圍。

  中國社會“向上流動”需要抓住兩個重點:

  一是從傳統的農民中逐步分離出“新生代農民工”,二是“新生代農家出身就業難的大中專畢業生”,它們是中國的未來。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推進,我國有近2億的農民需要轉移。他們所遇到的主要問題是:就業、住房、子女教育、再培訓、醫療、保險、養老,等等。其實質就是,在我國現代化的進程中,他們能夠立足城市進而市民化的問題。

  投資青年,就是投資國家的未來。

  關鍵是要培養兩個新成長的中産階層,這兩個青年群體的人數眾多,足跡遍及城市和鄉村,他們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和分層中處於工農、城鄉和幹群的中間,離中産階層和農民都只有一步之遙,向前進一步,就可以跨入中産階層行列;

  目前,這兩個青年群體成員是正在游離,呈動態特徵,“蟻族”和“蝸居”是他們的一席之地。他們與社會各個階層都有廣泛的聯絡。或者向上流動,或者向下流動;一旦進到城裏從事穩定的工作,即可成為向産業工人或企業管理者過渡的中間階層。

  作為兩個規模龐大、相對獨立、青年特徵、發育成熟、影響廣泛、正在成長壯大的群體,在城市找到自己立足之地,並會對戶籍、住房、醫療、子女上學、養老等方面的制度需求,政府要培育他們“向上轉換”能力進入中産階層,當務之急是解決他們在市民化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也就是説,培養中國的中産階級,關鍵是中國的城鎮化程度,按照目前的45%的城鎮化率計算,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計算,在2015年我國城市化率達50%。有望進入“上流社會”。

  ──這不僅關係到我國的中産階層的形成,實現由金字塔形社會結構向橄欖型社會結構轉變;而且還關係到一個健康、文明、和諧和民主國家的形成。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