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該給小龍蝦建立“健康檔案”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6日 17: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健康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南京近日發生的“小龍蝦疑致肌溶解”事件,儘管還無明確調查結論,但小龍蝦的食用安全問題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專家表示,為避免類似事件發生,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生産溯源體系已刻不容緩。

  ■ 病因調查面臨難題

  據記者多方了解,衛生部已派出專家組赴南京協助調查“小龍蝦疑致肌溶解”事件,專家組來自中國疾控中心,涉及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等多個領域。此外,據知情人透露,農業部也派出專家赴南京調查,但未獲農業部相關人士證實。

  “肌溶解病例雖然跟食用小龍蝦有關聯,但確立明確的因果關係很難。”此前,南京市衛生局一位專家告訴記者。在南京方面召開的專家論證會上,相關各方爭論激烈。原因在於,食用小龍蝦引起橫紋肌溶解症的可能因素太多,且涉及養殖、流通、食用等多個環節。比如,在養殖環節,小龍蝦可能含苯有機溶劑、重金屬等;在流通和食用環節,洗蝦粉、保鮮劑、包裝容器等都可能污染。此外,小龍蝦自身攜帶細菌毒素等生物毒素,或存在變異本身具有親肌肉毒素等也是危險因素。

  “類似食品安全事件的調查很難,一般採取排除法。首先依據有關文獻和檢測數據確定線索,然後一一排查。”一位曾參與過三聚氰胺問題奶粉事件調查的專家説,調查的前提是有一定線索或方向,如果某個環節因為利益添加了某種未知的違禁或非食用化學物質,調查起來就更難了。

  記者採訪發現,事件發生後,南京方面對病因調查的表態有頗多矛盾之處。繼部分臨床專家最早提出肌溶解跟小龍蝦有關後,先後有疾控、水産、食品安全等領域的多個專家發表看法。有的説是洗蝦粉問題,隨後被人否定;有的説是養殖環節問題,馬上就有專家公開批駁,説養殖環節很安全。目前,小龍蝦在我國長江沿岸地區已成為一個巨大的産業。資料顯示,我國每年淡水小龍蝦的出口量超過2萬噸,國內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價格年年攀升。只重50克左右的小龍蝦,2003年市場價格為12元~17元(公斤價,下同),2004年漲到16元~20元,而今年最高價已超過30元。有學者因此指出,每一項結論都可能影響産業發展,這也成為制約病因調查的因素之一。

  ■ “麻小”食用安全缺少“硬保障”

  “小龍蝦疑致肌溶解”事件發生後,記者走訪北京部分市場發現,不少食客和餐飲經營者並不知曉此事,北京人俗稱的“麻小”(麻辣小龍蝦)消費未受明顯影響。(下轉第2版)(上接第1版)

  位於東直門地區的簋街是北京有名的餐飲區。這裡多家經營“麻小”的店主告訴記者,該事件不會對簋街生意造成太大影響。南京小龍蝦與北京小龍蝦的貨源不盡相同,而且“麻小”早已不是簋街餐館唯一的招牌菜。“在意的人可能會少吃,但影響不會太大。”有餐廳老闆表示。

  在北京望京地區一家餐飲店,門口挂著的“本店新添麻小”的橫幅隨風飄展。店內38元一盆(14個)的“麻小”賣得挺火。服務員告訴記者,他們的“麻小”製作精良,口味獨到,價格實惠。對於記者食用是否安全的提問,餐廳前臺經理表示“洗得可乾淨了”,並反問“吃小龍蝦還會出事嗎”。

  這家餐廳的小龍蝦採購自附近的農貿市場。循著服務員的介紹,記者來到農貿市場。市場內有兩家小龍蝦經營戶。擺在白色塑料盒內的小龍蝦黑中透紅,來回蠕動,一口價,“13元一斤”。一位攤主自稱小龍蝦來自京郊的批發市場,具體産地不詳。另一位攤主稱小龍蝦來自江蘇,是直供的,一兩天進一次貨,能活著存放3天。

  “能提供産地證明嗎?”記者問。

  “都是熟人,要什麼證明?”他笑著説。

  “那怎麼證明你的貨來自江蘇?沒受過污染,是安全的?”記者又追問。

  “我賣了好幾年都沒事!”他臉色一變,“問那麼多幹嗎?不買,別影響我做生意!”

  記者諮詢有關專家了解到,小龍蝦的食用安全保障主要來自3個環節。首先是來源安全,包括養殖過程的嚴格規範用藥以及安全的水質;其次是加工處理過程,一般用清水、刷子多次清洗;最後是烹飪過程,要經過煮、炸、燜等多道工序,確保熟透。以此標準來衡量,目前市場上小龍蝦的食用安全多靠行業自律和地方性的專項整治,缺乏穩定的制度保障,特別是一些大排檔、路邊店隱患很多。

  北京市衛生監督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於南京小龍蝦事件還沒有得出最終結論,監管部門正等待上級的指示。“北京餐館的小龍蝦多采購自農貿市場,産地來自國內多個地區,如果確定是小龍蝦存在問題,北京肯定會展開專項檢查。”

  ■食品安全溯源體系急需建立

  資料顯示,小龍蝦並非真正的龍蝦,學名克氏原螯蝦,原産于美國北緯30度左右的地區。上世紀20年代作為養殖牛蛙的飼料被引入日本,隨後又被引入中國。長江流域也處在北緯30度左右,因此小龍蝦在此得到大量繁殖。近年來,隨著小龍蝦在各大城市日益火爆,對小龍蝦養殖、食用安全性的質疑,一直在民間流傳。

  面對質疑,早在2007年,來自水産大省湖北的水産專家就表示,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小龍蝦絕大多數為養殖産品,營養豐富、衛生安全,可以放心食用。2009年年初,小龍蝦曾遭遇洗蝦粉危機。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發佈公告稱,部分水産攤主用洗蝦粉清洗浸泡小龍蝦的做法,違反國家有關食品添加劑的管理規定,對此,上海市全面禁止使用洗蝦粉,並對相關經營戶進行全面排查。今年8月以來,據北京大學免疫學系博士王月丹調查,不僅南京出現“小龍蝦疑致肌溶解”患者,岳陽和湖南其他地區也出現過類似患者。

  一直關注該事件的北京朝陽醫院職業病與中毒醫學科主任醫師郝鳳桐認為,要解決小龍蝦與肌溶解症到底有無因果關係、破解小龍蝦導致橫紋肌溶解症的真實原因,以及事件發生後如何保護消費者健康權益、保護其他小龍蝦生産者的合法利益等一系列問題,急需建立完善的食品溯源體系。多地出現小龍蝦疑致肌溶解症病例,這些小龍蝦是否來源於同一産地?是否來源於同一生産企業?怎麼在市場流通的?有了食品溯源體系,即便不能迅速確認小龍蝦導致肌溶解症的具體病因,也能夠確定危險源自哪。“下架有沙門氏菌污染可能的雞蛋,不是所有的雞蛋;殺滅感染禽流感的家禽,不是所有的家禽。”郝鳳桐説。

  據介紹,建立可追溯機制,從源頭上確保食品安全是目前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我國于2008年對供應奧運會的食品曾建立相應機制,目前正在部分食品行業試點。專家建議,政府應加快食品溯源體系建設進程,一旦某種食品出問題,馬上能一環一環地追到上游去,避免相關利益方千方百計否認甚至消滅證據,迅速查清肇事元兇,維護受害者和公眾利益。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