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朱小豬:“清退研究生”的大學是在擅自撕毀契約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6日 08: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9月3日,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本科新生入學報到。該校擬清退307名碩士生和博士生的消息,震動了初入大學的新生。(中國青年報9月5日)

  每年都會有一些本科生、研究生因為不合格而被學校清退,但如此大規模地清退307名碩士生和博士生則令人震驚。華中科大也因此贏得了許多讚揚:敢於“吃螃蟹”的精神值得稱讚、教育的回歸、難得的清醒、大學需要競爭……在我看來,華中科大此舉卻有推卸自身責任的嫌疑。

  首先,學生和學校是一種契約關係,學生方出錢給學校,學校則要培養出合格的學生來。學校要完成這個合同,必須進行兩方面的工作:一是甄別鑒定該學生是否“合格的原材料”,己方能否把他培養成才;鑒定完收了錢簽了合同之後,學校就要盡心盡力的培養學生,如果生産出來的是“殘次産品”,那麼學生方有權拒收,或者學校給與一定的賠償。當然,學校和學生的關係並不是如此單純,中間還有國家的教育投入,也正因如此,學校成了強勢的一方,無論培養出什麼樣的學生,社會都只能被動的接受。

  其次,學生無法在規定年限內完成學業的原因很多:比如擴招、比如不合理的教育制度。

  先説擴招,研究生招生速度的突飛猛進,使我國的研究生教育30餘年的時間就走完了美國100多年的路,實現了“趕美超英”的目標。資料顯示,高校擴招後的10年間,我國研究生人數增加了100多萬人,去年達140.49萬人,今年計劃招生研究生53.4萬人。日前有媒體報道,我國46%的博導同時指導的學生超過7名,最多的高達47名。雖然我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博士大國,但由於生源數量與教育資源的不對等發展,教育質量的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們教師隊伍沒有擴大,學生爆炸性增長,這就像鹽巴放在水裏一樣被稀釋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學校和教育部門不從準入渠道上進行控制,卻擺出嚴把出口的架勢,恐怕會適得其反。

  再説下不合理的制度。在教育部門制定的計劃中,都有每年遞增的百分比規定,也就是説,無論生源狀況如何,必須一年比一年招得多。除此之外,一些已經不適應社會需要的學科依然在招生,一些所謂先進的學科又層出不窮,根本不去考慮與社會現實的結合。在許多學校,論文答辯資格獲得者必須在相當於“核心期刊”級別的刊物上發表一定數量的文章,使研究生只好把精力放在寫作和發表論文上,影響了學識和專業水平的提高。還有個別導師把研究生當成廉價勞動力來使用,讓他們在自己當組長的課題組打“下手”,老師成了“老闆”。在這樣的環境中培養出的研究生,還有多少是合格的呢?無怪乎有人説,“大學,就是大概學學。”

  華中科技大學流傳著一個由涂又光教授提出的“泡菜”理論:泡出來的白菜、蘿蔔的味道,取決於泡菜水的味道。同樣,大學的文化氛圍決定其所培養出來的學生的素質。華中科大淘汰307名研究生,也證明了我們的研究所教育還不足以培養如此多的人群。對於已經在讀的學生來説,應該給他們更多一些機會,而不是廣泛撒網之後,再把那些交了錢浪費了時間的“壞分子”趕出去。

  我們的研究生教育更應該在提高質量上下功夫,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嚴把準入關,在加強導師力量、增加科研投入、改善教學科研條件上多動腦筋。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