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如何改變央企“巨人”的責任“矮子”形象?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8日 16: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崔中波

  《國務院國資委2009年回顧》8月3日發佈,這是國資委首次對外公開發佈年度回顧,重點向社會披露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同時對社會上廣為關注的央企國有資産保值增值、稅負、薪酬、壟斷等狀況進行了回應。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表示,這是國資委提高透明度、落實政務公開、接受社會監督的一項內容,今後將定期發佈。(8月4日《人民日報》)

  “難易相成,高下相傾”,強弱也是個相對的概念,譬如“稅負係私企5倍”、“四大壟斷行業薪酬增幅低於全國平均值”的央企,一旦淪為國資委眼中的弱勢樣本,公眾有理由如此“條件反射”:考慮作為央企主導部門的國資委,是否會有意“護犢子”?這種“老子”查“兒子”的方式靠不靠譜?

  説實話,這樣的疑慮在我心中也是揮之不去。因為略懂些統計學知識的人都知道,統計增長率、上漲幅度這樣的重要數據時,都需要一個基數參照。例如,“四大壟斷行業薪酬增幅低於全國平均值”固然是個驚人的數字,但這個數字如果不能和壟斷企業的工資基數對比,仍然只是一個性感的數據而已。換言之,國資委必須要實事求是地論證、説明“四大壟斷行業薪酬增幅低於全國平均值”已然讓央企行業薪酬平于或者低於其它他行業,不然,別説是“增幅低於全國平均值”,就是薪酬原封不動甚至下降,也不能成為“薪酬低”的必然理由。類似的還有“電價上漲幅度小”、“稅負係私企5倍”等言辭。

  何況,就算央企納稅成績斐然,也並不代表其對社會做的貢獻大。比如,此前就有媒體報道説央企超九成利潤去向不明;再比如,左手交利潤,右手哭窮要補貼,左右資源産品、民生産品定價大權的報道時有耳聞;還有,廣為公眾詬病的央企財務浪費、高管職務消費問題,從中石化那盞“不省油的燈”,到其落馬前負責人“每月交際花一二百萬算什麼,公司一年上繳稅款200多億。不會花錢,就不會賺錢”諸如此類的慷慨陳詞——將一部分利潤劃分為內部的紅利,肥了少數人,而不是還利於眾、還富於民。

  而且,按理説,央企涉足的行業應是民營企業不願意去的、門檻高、市場風險大、投資回報慢的基礎性和戰略性行業,但現實中卻常見一些央企拋開責任使然,不到市場上摸爬滾打獲得競爭資本,而是利用“政策+壟斷”的優勢,明晃晃地與民營企業爭利。比如,對能獲得暴利的商品房市場,134家央企就曾有近七成豪邁“搶地”,但以房地産為主業的僅有16家。民營企業真正的、有效的參與空間不斷受到擠壓。所以,雖然我們不斷聽到有大國企上了各種各樣世界500強的榜單,甚至獲得了世界上“最賺錢”企業的“殊榮”, 但高興不起來,也樂觀不起來。

  所以,從眼下來説,國資委需要做的不是證明央企的“弱勢”,更不是用語焉不詳的數字忽悠人。而是拿出實打實的數據和例證,明明白白地告訴大家,央企的眾多利潤是如何還利於民的?有多少壁壘森嚴的壟斷行業為民營企業打開了生存、發展、爭勝的大門?又採取了哪些有效措施阻止央企的“恃強”橫行?攤開一本明白賬,交上一份清晰卷,以此改變央企“巨人”的責任“矮子”形象——這將比喋喋不休地訴説央企的“功績”更感人、更有説服力。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