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申遺熱”背後凸顯出怎樣的利益觀?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4日 20: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隨著“中國丹霞”地貌成為中國的第40項世界自然遺産,一時間中國又掀起了“遺産熱”。根據建設部的統計,目前中國有包括杭州西湖在內的35個項目正式備選申遺,而各地躍躍欲試提出申遺的已經排隊到下個世紀。(8月11日廣州日報)

    隨著丹霞山申遺成功,中國“申遺熱”再次掀起新一輪高潮。也許中國式申遺的腳步從未停止過,只是“丹霞山申遺成功”讓公眾慢慢窺視出申遺、旅遊資源、門票漲價間的微妙聯絡。

    一開始,我們申遺只是單純的為了獲得世界認可。中國地緣遼闊,那麼多秀美自然景觀藏在深山老林,不為人知,實在可惜。獲得“世界自然文化遺産”封號是讓世界了解中國、中國融入世界的一道重要程序。然而現在,“中國式申遺”更多是為了商業利益、無限度開發、旅遊人數增加帶動的GDP增長。

    數據統計,中國已擁有40處世界遺産,規模排名全球第三。目前中國已有200多個項目有“申遺”意願,其中列入預備申報清單的項目有60多個。要完成所有項目申報需要上百年的時間。如此龐大的“申遺大軍”聽起來有點聳人聽聞,用“申遺熱”“申遺浪潮”這樣的詞語也不能完全形容,簡直創造了一個“申遺奇跡”。

    同時,景區申遺成功的背後是投入了鉅額資金。“中國丹霞”申遺&&的湖南崀山所處的新寧縣就為這次申遺花了4億多元,而其2008年的財政收入才剛剛突破2億元。“中國丹霞”六地共為申遺花費十幾億元。人們不禁會問,用十幾個億申遺到底值不值?如果申遺成功後,門票可以立即漲價,可以帶動地方的旅遊經濟,那麼我看申遺真的很值,而且相關部門可以賺的盤滿缽滿。

    申遺背後的利益驅動,是這場申遺運動的根源。申遺動輒牽動十幾個億的資金,數目巨大,可最後埋單的仍然是公眾,這更是一種勞民傷財的做法。“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已成為一些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慣性思維。這是一種可以無限複製的模式,而且屢試不爽。資料顯示,平遙古城1997年申遺成功,旅遊門票收入從1997年的125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7500萬元,旅遊綜合收入從1250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6.7億元,旅遊收入佔GDP的比重從1997年的0.96%增長到2008年的13.91%。而雲南麗江1997年申遺成功,三年後旅遊綜合收入就達到13.44億元。申遺後就漲價,成為國內一些景區慣常的做法,但習以為常並不代表就是合理的,把世界遺産當做提款機、搖錢樹,只能證明我們的目光太短淺。敦煌莫高窟“申遺”成功後,遊客數量猛增,由此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過多和文物見光過度,許多壁畫出現變色剝落現象。申遺成功的短短幾十年間,莫高窟遭受的人為損壞超過了過去千餘年的自然侵蝕。這樣的教訓難道還不夠深刻?

    “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式的開發,難以維持長久,最終會付出慘痛代價。而遺産的文化價值不但沒有得到有效保護,反而會因為過度開發而受到破壞。被利益化的遺産不再凸顯文化價值,而僅僅是一個用來營利的商品。中國式申遺背後,涌動的是個別地方急功近利的狂躁心理。這種心理造就了地方對待遺産的開發保護完全是功利性的。短視的、盲目的、狹隘的政績觀、利益觀,使遺産陷入重開發、輕保護的惡性循環中。

    何時我們才能認識到“世界文化遺産”的真正內涵?它不是商品,不是某一地方換取經濟利益的專屬品,而是屬於全人類的共同財産。我們只有不再將“申遺”看成是搞旅遊開發,不再偏信所謂申遺的“投入—産出”模式,世界文化遺産的價值才能真正得以體現。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