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高危管道事故頻發現城市規劃和産業佈局困局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3日 17: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社《瞭望》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瞭望》文章:高危管道事故頻發的警示

  從大連到南京,看似無關的兩起工業災害事件,有著共同的邏輯機理

  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7月28日,大連輸油管道火災事故爆發不足兩周,南京邁皋橋地區原塑料四廠發生爆炸。

  年初,蘭州也發生過一起類似事故。1月7日下午,在距蘭州市中心30公里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下屬的蘭州石化公司一廠區發生爆炸著火。

  在接受《瞭望》新聞週刊採訪時,南京市安監局局長叢躍滋8月5日透露,江蘇省已經成立了“728”事故調查組,初步調查意見“下周估計應該就可以出來”。

  大連“716”事件原因已基本清楚。

  這類事故暴露出來的安全隱患值得深思。受訪專家認為,近年來,我國正處於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時期,原有的城市規劃和産業佈局落後於城市化的進程。與此同時,一些地方為了追求高GDP,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安全問題。如何防範此類事故再次上演,關係到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警示一:違規操作是直接導火索

  無論是大連“716”事件,還是南京“728”事故,其直接導火索,都是工作人員安全意識不足。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在大連採訪中了解到,事發時,油輪已暫停卸油,但是輸油管內仍繼續被注入含有強氧化劑的原油脫硫劑。大連理工大學化工機械學院院長胡大鵬説,原油輸送管道的危險性不是很大,如果沒有違規操作,這個事故不會發生。他認為,事故主要是人為造成的,輸入的催化劑量過大。“管道裏已經不是原油了,而是催化劑了。按照管道安全壓力等級來分,儲油罐的安全等級比管道差好幾級。操作者安全意識淡漠,甚至沒有認識到存在的危險性。”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內資深管道研究專家指出,在管道里加入化學添加劑,不僅中國有,全世界都有。問題的關鍵在於,加入的量必須要做實驗。一方面,加得多不划算;另一方面,加得少也不起作用。而且加劑的過程都有嚴格的規定。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南京。據本刊了解,事故發生地原南京塑料四廠廠區已被列入拆遷規劃,邵殿軍以揚州宏運基礎配套公司名義中標進行拆遷,而拆遷工地實際負責人為邵殿軍的姐夫董來榮,董來榮又雇用其小舅子方強鋒參與具體拆遷工作。方強鋒在現場操作機械平整土地時碰裂地下的丙烯管道。

  不僅如此,根據叢躍滋向本刊透露的信息,事發前,拆遷隊伍已被告知當地埋有管道。但是,拆遷完成以後,拆遷隊伍知道下面有些廢鋼材,想挖出去賣錢,就繼續下挖。而按照起初設計,並沒有繼續下挖這一程序。

  北京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高毅存認為,南京爆炸事故暴露出太多的問題。一般來説,在施工過程中,必須嚴格國家規定,不能層層轉包,更不能無照經營。然而,很多地方存在的情況卻是,通過層層轉包,上一級承包人賺夠一部分錢就走了,施工卻往往是私人承包或者沒有資質的人員。以南京為例,拆遷施工人員沒有經過正規訓練,不懂相關的法律法規,缺乏行業的相關知識。“這種野蠻施工後果可想而知,過去沒出事是僥倖。”他説。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