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網絡時代個人隱私無處安放 制定專門法規迫在眉睫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19日 15: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通信信息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據《東方早報》報道,如今網絡上大量販賣公民個人信息的帖子隨處可見。武漢女子周某甚至成立公司專門在網上出售企業信息和個人信息資料,最高達3000余萬條獲利100多萬元。無獨有偶,一些掌握大量客戶信息的正規公司也開始打這些資料的主意,新華社報道稱,與香港人乘車、購物等日常活動息息相關的八達通公司,竟然售賣客戶資料非法牟利。7月26日,香港八達通公司承認,曾將200多萬客戶資料轉售給其它公司,非法獲利4400萬港元。

  網絡是把雙刃劍,信息社會中,信息的傳播變得十分迅速,公眾在享受信息網絡便利的同時,也正在遭受信息洩露所帶來的困擾,無處不在的網絡正讓個人隱私無處遁形,隨之而來的騷擾電話和垃圾短信讓人不勝其擾,核心信息洩露産生的損失讓人觸目驚心。非但如此,個人隱私已經成為不少商家掘金互聯網的新領域,有組織、成系統的個人信息採集、整合漸成氣候。儘快對公民隱私設置專門法規,規範控制個人信息被用於商業目的行為已迫在眉睫。

  隱私洩露無孔不入

  隨著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逐漸與網絡緊密相關,網絡上各種有意識或無意識的信息洩露不可避免:訪問過的網頁會留下痕跡;社交網站上的個人信息會被專門機構收集;來往的電子郵件信息,各種賬號、密碼有可能洩露或被黑客盜取;網購留下的詳細個人地址和電話可能被交易平臺利用……

  網絡之下,個人信息洩露觸目驚心。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填寫各種表格或留下各種信息,諸如姓名、年齡、身份證號碼、住所、聯絡方式及婚姻狀況等。涉及衣食住行的銀行、保險、民航、醫院、汽車零售、房屋仲介等掌握大量客戶資料,這些個人核心信息一旦洩露,其所造成的損失可想而知。

  據專家介紹,當前個人信息的洩露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首先是人為洩露的隱私;其次就是木馬病毒和黑客通過入侵用戶的電腦後竊取的個人隱私;另外一種則由網站和軟體服務提供商泄漏,他們對用戶信息提交的信息使用不善,沒有給用戶提供充分的知情權,可能會導致用戶重要信息的洩露。

  除此之外,充分利用互聯網上的公開信息也越發成為隱私洩露的重要來源。例如,通過系統蒐集整理社交網站上公開的信息,同樣可以對用戶的個人傾向做出判斷,並産生商業價值。德國《萊茵郵報》曾估算説,僅社交網站上個人信息的市場價值就高達2000億美元。

  諸多原因催生信息交易

  網絡時代個人隱私洩露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網絡自身的特性是引發網絡隱私侵權的重要因素。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新寶認為,網絡隱私的載體是具有虛擬性質的網絡,其不可觸摸性導致了私人空間、私人信息極其容易受到侵犯。另外,網絡高度開放性、流動性和交互性的特性決定了個人信息一旦在網絡上傳播,其速度之快、範圍之廣以及任何人攫取之便捷將無法控制,使得侵權變得十分容易,而法律救濟變得相當困難。

  信息蒐集愈演愈烈的背後,依然是巨大的利益在作祟。在利益的驅使下,個人信息的收集、整理、販賣逐漸形成一個鏈條。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用戶的隱私將是核心競爭力,及時掌握消費者的需求動向,提高營銷精準定位至關重要。作為這個灰色鏈條的最後一環,商家對客戶信息的渴望讓個人信息的價值凸顯,並成為個人信息交易愈演愈烈的源頭。

  技術的發展更為信息的系統收集提供了可能。如今,通過追蹤用戶的網絡行為,進而分層次投放不同形式廣告的技術漸成主流,借助個人信息掘金互聯網漸成規模。據報道,監測互聯網用戶的工具會實時掃描人們的在線操作,然後立即對其所在地、收入、購物興趣,甚至健康狀況等信息進行評估。一些工具甚至可以在用戶試圖刪除它們時悄悄地自我複製。

  在信息社會中,我國公眾對個人隱私保護意識的欠缺為信息交易提供了溫床。很多人不僅不重視自己的個人信息安全,在填寫個人資料時缺乏謹慎的態度,更有一些人拿別人的資料做人情,將自己公司僱員的個人信息透露給銀行、房地産公司等機構。同時,網絡安全意識不高也是。據CNNIC數據顯示,74.2%的網民不更換或者很少更換密碼,依照使用地點更換密碼的用戶只有4.8%,每月更換以及每週更換的比例更低,分別為5.2%和1.9%。

  除此之外,法律、制度和監管的滯後也是造成隱私洩露猖獗的重要原因。

  加強專門立法迫在眉睫

  當前,網絡泄密已經成為世界性的難題。全球社交網站鼻祖的Facebook的註冊用戶數已經超過5億,其中有1億用戶的個人隱私已遭有心人搜索,這些個人信息、電郵地址和電話號碼等資料甚至在網絡上可以輕易被任何人打包下載。

  對於網絡隱私,唯有立法規範、加強監管、徹查源頭才是治本之策。正因為如此,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在立法、司法上對公民隱私權加強保護,而且這一趨勢呈現出不斷上升的勢頭。

  新技術催生新社會問題,法律制度的滯後不可避免。目前,我國對於網絡隱私權的法律保護尚處於空白中,缺乏必要的維護公民隱私權的規範和懲處機制,這也讓相關企業對於隱私開放度的把握也無從參考。對於我國而言,在廣泛調查的基礎上,根據我國國情界定隱私範圍,形成專門的網絡隱私立法規範迫在眉睫。(李曉玉)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