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練洪洋:泥石流之殤呼喚災害預警機制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10日 08: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科學技術是監測、預報自然災害的利器,一個信息全面、功能先進、覆蓋面廣的災情監測、評估系統在防災減災上必不可少。

  災難總是令人措手不及,無暇傷悲。數百條同胞生命瞬間逝去,再次震悚大地,警醒世人。災難定格在8月8日淩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強降雨引發滑坡泥石流,堵塞嘉陵江上遊支流白龍江形成堰塞湖,造成重大人員傷亡。

  舟曲災難再一次扣緊人們的心弦,“生命至上”又一次成為搶險救災戰場的主旋律。中央財政緊急下撥補助金,國家救災應急響應等級提升至二級,衛生部緊急抽調醫療防疫專家趕赴災區,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調撥緊急援助,解放軍、武警和公安力量迅速馳援……在汶川、玉樹抗震救災中習得、成熟的政府救援機制正在高效地運轉。

  災難面前,國民感同身受,休戚與共。可以相信,只要災區同胞有需要,一聲令下,千里萬里之外的人們,將義不容辭捐出愛心,匯聚成河,撫慰災民傷痛。痛未定而思痛,固然有些殘酷,作為關切災難的評論者,悲傷之餘,似乎也只有用理性的反思來告慰逝者,啟迪來者,只因為自然災害永遠藏在不為人知的暗處,伺機突然來襲,正如玉樹不等汶川在悲傷中緩過氣來一樣。

  2007年7月19日,雲南騰衝縣遭遇泥石流造成27人死亡。當地總結事故原因,歸咎於持續強降雨誘發泥石流災害。而據記者調查發現,這場泥石流並非突如其來——事故發生前,當地已出現許多小規模的山體滑坡,只是未得到重視,未及時向公眾發佈預警信息。舟曲縣正處“第一位的任務還是救人”的關頭,媒體對今次事故原因披露的信息不足,難以對災害作過多的評論。不過,稍作回眸,本次災害早在五年前就已露端倪,2005年,《蘭州晨報》就曾對白龍江的水土流失情況進行深度調查,指出位於這一流域的舟曲縣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隨時面臨洪水、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等的威脅。或許誰也沒料到,在一個乾旱少雨的地區會發生泥石流,恰恰是最不可能的災難,偏偏發生在了最不可能的地方。

  歷史無法假設,現實能夠做的只有汲取前車之鑒,避免“亦使後人復哀後人”而已。渺小的人類,在大自然面前,唯有放棄強行征服的念頭,臣服於自然規則,順應于自然規律,與自然共生共存,方可自保。自然災害頻發,人類所能做的,也只有建立起嚴密的、有效的預警機制,保障我們能夠在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來臨之前,逃出生天。

  建立和完善預警的“神經系統”。以集中統一、具有高度整合性的應急指揮體系指揮統一、協同配合,確保應急準備與響應工作及時有效;打造預警的“科技天眼”。科學技術是監測、預報自然災害的利器,一個信息全面、功能先進、覆蓋面廣的災情監測、評估系統在防災減災上是必不可少的;樹立預警的“全民意識”。汶川、玉樹地震之後,各地政府明顯加強地震知識的宣傳與普及。舟曲之後,也有必要在泥石流高發區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和相關演練,讓群眾學會在危機狀態下自救、互救……這些都是預警機制的題中應有之義。

  地震等災難機理尚不清楚,而泥石流的發生多少可以説是人類自身的原因。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自然植被不復存在,水土流失愈演愈烈,一場暴雨就把此前所有的惡業化為惡報。從這個意義上説,綠化荒地、水土保持,維護人與自然的平衡,比自然災害預警機制的建立更為重要。恩格斯説:“每一次歷史的災難都是以歷史進步為補償的”,唯願如此。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