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楊于澤:中國富豪捐光財産未必是福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10日 08: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最近,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和股神巴菲特號召富豪們捐出至少一半身家用於慈善事業,已得到美國40名富豪響應。兩人計劃今年9月來中國,明年3月到印度,遊説富人捐款。但世界首富、墨西哥人卡洛斯斯利姆近日已公開拒絕兩人的號召,稱其財産必須用於向重要的社會工程放貸。

  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發出號召以來,國內輿論通過讚揚美國巨富的“財富觀”,向國內富豪作出了道德暗示。中國貧富差距巨大,數千萬人還衣食、看病有虞。如果中國富豪跟美國富豪一樣熱心慈善事業,很多窮人就會成為受益者。

  但解決中國的貧困問題,到底是靠慈善,還是靠發展?也許兩者並不矛盾,慈善與發展,我們可以魚與熊掌兼得。經濟發展了,社會財富增加,每個人都蒙其利。而富豪捐錢做點善事,也會有人受益,社會就會多些暖色。

  問題在於,慈善指向消費,而發展有賴於擴大生産,兩者還是存在矛盾。慈善與發展的關係,在不同的國家也大不一樣。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市場經濟,增長已達極限,發展無求於積累,富豪捐錢無損於經濟運行。而在像中國、印度和墨西哥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潛力巨大,財富必須變成要素,投入生産。

  假設中國富豪捐出全部私産,整個國家徹底均貧富,每個中國人的年收入也不過3800美元。相比之下,美國人是接近4萬美元。均貧富的中國人還是很窮,由此可見,慈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問題,中國的第一要務還是發展。而發展離不開投資,需要資本,也就離不開富豪的私有財産。在市場經濟體制中,私有財富作為資本投入生産,參與利潤分配。財産是私有的,但作為資本進入生産和流通領域後,私有財産實際上已經社會化了。

  回頭再看私有財産和慈善,我們就會有新的認識:美國富豪倡導的慈善,實際上是把私有財産抽離生産領域,用於救濟窮人,資助教育、衛生等公益事業。而富豪不捐出私有財産,其財産也不是被富豪消費了,其絕大部分還是在生産領域為社會服務。

  就拿墨西哥富豪卡洛斯斯利姆來説,他現在擁有535億美元財富,但他沒有私人飛機,不喜歡奢侈品,生活開銷全部從自己2.4萬美元月薪中支出。他的535億美元私産,實際上還是被社會佔有著,這跟捐了有什麼兩樣?

  美國富豪,實業家有之,投機分子有之,遺産繼承人有之。錢不捐出來,未必有利於生産,倒真有可能被奢侈消費掉。中國積累私人財富的時間不過30年,億萬富豪大抵是些實業家,從投資的需要來看,他們不是錢多得要捐出一半,而是資本積累不足。近幾年來,中國已有一批上市民企因為資金鏈斷裂而崩盤,民企經營者則走入窮途末路。最近吉利集團收購沃爾沃,在資金方面,也不得不尋求“外援”。

  美國經濟非發展中國家可以同日而語,美國富豪的“活法”也非中國企業家可以效尤。早在1901年,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就宣佈“停止為獲得更多的財富而奮鬥”,他賣掉公司,全部私産用於慈善。比爾蓋茨從微軟抽身,做全職慈善,也是在他登頂世界財富榜之後。如果中國企業家把財産從生産環節抽出來,不事生産,而學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做慈善,那決非中國之福。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