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正本清源還是病急亂投醫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9日 20: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財經》雜誌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藥價虛高的根源是政府的不當管制和醫保不健全,因此健全醫保付費機制是正本,取消藥品加成管制是清源

  顧昕/文

  公立醫院藥價虛高已經不再是秘密,而是眾所周知、眾所憤怒的事實。儘管如此,當“天價蘆筍片”曝光之後,依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眾多媒體齊聚湖南,大有將此事件引向問責之勢。湖南省亦順水推舟,在事件曝光之後,急忙將其性質定位在“違規”之上,並將湘雅二醫院藥劑科副主任趙緒元“控制起來”。

  蘆筍片事件是一個違規的個例嗎?倘若是,揪出責任人,將他們繩之以法即可了事。然而,“天價蘆筍片”並不單單發生在湖南,而是發生在全國各地。更進一步,“天價”者不單單是蘆筍片,而是眾多藥品。摁下一個蘆筍片,以後還會有黃瓜片、西瓜片、蘋果片。

  蘆筍片事件所折射的公立醫院藥價虛高現象,不是單純的、個別的、偶發的違規現象,而是游戲規則違背人之行為規律的體現,是制度“違規”。如果把這一問題的解決看成是單純的問責問題,根本就沒有必要搞新醫改了。新醫改的要害是改革制度。如果現有的政策或制度本身沒有問題,只是有一些漏洞而已,我們只要安排一些監管者,將那些鑽空子的人揪出來就可以了。由此,新醫改也就變得異常簡單:我們需要一大批具有專業知識的張飛,他們連睡覺的時候都能圜睜豹眼,時時刻刻盯着各種漏洞的出口。

  當然,在蘆筍片事件中,的確有人違規。蘆筍片在湖南的批發價僅僅30元-40元,但其在長沙所有公立醫院的零售價卻高達213元,這其中的“利益鏈”之豐厚,甘冒違規之險而貪利者自然不少。其實,醫藥界的人都知道,不單是蘆筍片,而是大多數藥品在絕大多數公立醫院的銷售價格都是虛高的;公立醫院偶爾也會按照正常的價格甚至低價銷售藥品,那一定是在風頭上打給政府看的幌子。高藥價、高回扣,在醫藥界不過是公開的“潛規則”而已。

  於是,面對公立醫院藥價虛高問題,人們的目光自然從醫院中違規吃回扣的人轉向藥品流通環節中的“利益鏈”。

  然而,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公立醫院都熱衷於高價進貨、高價賣藥呢?為什麼公立醫院會放任流通環節過多呢?為什麼公立醫院的管理者不對其內部的“吃回扣”者圜睜豹眼?難道公立醫院的管理者對醫藥界眾所周知的“潛規則”一無所知?就在長沙市,明明有正規的湖南省醫藥公司以30元-40元批發蘆筍片,為什麼當地的公立醫院都不從這一渠道依照這一價格進貨呢?相反,所有公立醫院都心甘情願從其他渠道以185.22元的高價進貨,然後依照國家規定順價加價15%,以213元這一當地規定的“天花板”價格賣給患者,每瓶賬面獲利27.78元。

  事情一目了然。藥價虛高的根源在於政府對所有公立醫院實施的藥品加成管制,即規定公立醫院最多只能在藥品的進貨價上加成15%零售。有了這樣的規定,即便公立醫院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30元-40元的正規進貨渠道,院長會嚴格要求藥劑科主任以如此低價進貨嗎?也許會,如果你發現政府派來的張飛正盯着你。可是,一家醫院的用藥品規多達幾千種,試問政府有那麼多“張飛”時時刻刻盯着你看嗎?

  在一個正常的市場中,所有人都希望低價進貨、高價賣出。惟獨在公立醫院的藥品市場,卻是高價進貨、高價賣藥。造成公立醫院行為如此扭曲的根源,不是某些人詛咒的市場,也不是莫名其妙的流通環節,正是政府的不當管制。

  現在,政府對藥品市場實施兩道管制:其一是藥品最高零售限價管制,適用於所有藥品零售者,包括公立醫院;其二是對公立醫院實施藥品加成管制。這第二道專門針對公立醫院的管制,根本是沒有必要的。在民營醫院和零售藥店,沒有實施藥品加成管制,藥價並不虛高;在公立醫院實施了藥品加成管制,藥價虛高竟然成為頑症。更為要命的是,由於其主宰甚至壟斷地位,公立醫院是藥品市場的主要銷售終端,至少佔全部藥品銷售額的七成左右,因此公立醫院藥價虛高對整個醫療體制的正常運轉構成了衝擊。

  在維持藥品最高零售限價管制的前提下,如果政府解除藥品加成管制,公立醫院可以自由採購,自由加價,會不會天下大亂呢?

  如果政府解除不當的管制,在蘆筍片的案例中,公立醫院可以加價15%,也可以加價更多,那麼公立醫院一定會採取低價進貨的採購策略。試想,即便湘雅二醫院從湖南醫藥以30元/瓶進貨,即便加價200%銷售,零售價也就是90元。這難道不是一個多贏的局面嗎?制藥公司一分錢也沒有損失,醫藥商業企業也沒有受損,患者(或醫保基金)竟然節省了123元(213元-90元),而湘雅二醫院的收入則從27.77元變成了60元。如果這樣的話,公立醫院的管理者會放任自己的手下貪圖回扣而抬高進貨價嗎?

  其實,一旦政府解除了不必要的藥品加成管制,公立醫院絕不情願以較高的批發價進貨,必定會聯合起來進行團購,同醫藥公司討價還價,進貨價很可能降低到25元甚至更低。在這樣的情況下,蘆筍片最終的零售價或許不會高達90元/瓶。

  讓市場機制正常地發揮作用,這不正是新醫改的題中應有之義嗎?

  對公立醫院藥價虛高的頑症,一劑處方就可緩解,這就是取消藥品加成管制。當然,單憑這一劑藥還不足以根治這一頑症。

  公立醫院藥價虛高,另一個原因在於醫保不健全。試想,如果藥品沒有納入醫保,患者必須自費,或者納入醫保之後但醫保機構按項目付費,那麼醫療機構難免就會開貴藥、多開藥,藥價和藥費自然就會走高。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首先將藥品納入醫保,讓醫保機構成為藥費的主要付賬者;然後,醫保機構發揮團購作用,採用各種“打包價”為參保者購買藥品。打包價的使用,就是新醫改方案中所謂的“按人頭付費”“按病種付費”“總額預付制”等醫保付費新模式。如果實行“打包價”,醫藥成本控制之後的結餘歸己,那麼醫療機構越注重藥品的性價比,其收入就越高。如此一來,藥價虛高自然會一掃而空。

  因此,健全醫保付費機制是正本,取消藥品加成管制是清源。只要正本清源,公立醫院藥價虛高的頑症不難治愈。

  然而,各地為了治理公立醫院藥價虛高,卻陷入了病急亂投醫的境地,無效甚至有害的“藥方”比比皆是。

  其一是要求物價局的官員準確掌握各種藥物的成本和市場價格,從而在行政定價時不斷壓低藥品價格。實際上,在市面上流通的藥上千種,其不同的品種規則有上萬種。要求物價局的張飛們時時掌握上萬種藥的成本和價格變化,簡直荒謬之極。

  其二是強化現有的藥品集中招標制度。一般來説,集中採購會把價格降下來,這在正常的市場上是沒錯的。問題在於,公立醫院的藥品市場恰恰就是不正常的。由於藥品加成管制的存在,公立醫院根本沒有低價採購藥品的動力,政府強行組織藥品集中招標採購只能造成更大的扭曲。在藥品集中招標採購中,中標價的確定必須要有專家的參與,而大多數專家極有可能來自公立醫院。如果公立醫院低價進貨之後大家都喝西北風,專家在進行投標評比的時候為什麼會心甘情願地壓價呢?如果他們這樣做,恐怕其所在醫院甚至當地醫藥界的所有人都不會答應。更何況,現行藥品集中招標採購其實是“山寨版”的集中招標採購,其特色是“只招標、不採購”,具體的採購者依然是公立醫院。在藥品集中招標採購中,自然會有不少藥品低價中標,但是公立醫院在實施具體的採購過程中,不會讓這些低價標上量。醫藥企業無法薄利多銷,自然就會停止生産,從而出現“死標”的情形。

  可以説,正是政府在公立醫院中實行的藥品加成管制,讓藥品集中招標採購制度面目全非。如果不正本清源,僅僅“改良”藥品集中招標採購制度,實行“一品、一規、一廠、一配送”,或者讓“二次議價”公開化、透明化,都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

  其三就是推行藥品零差率。很多人認為,既然藥品加成政策有問題,那麼索性不讓公立醫院藥品加成,不就萬事大吉了?這種思維邏輯混亂。醫院進了藥,哪怕是拆了封,也付出了勞動,憑什麼不讓人家加成呢?更何況,由於政府對醫療服務實行低價管制,在實施零加成之後,公立醫院的藥品收入一旦喪失,根本無法運轉,於是政府必須想辦法從其他渠道補償公立醫院。既然又補回來了,藥品加成還是沒有取消,只不過冤大頭從老百姓換成了財政或者醫保基金。老百姓(和醫保基金)表面上受益了,因為藥價好歹降低了15%,但這只是在虛高的價格水平降低了15%。蘆筍片在湖南的中標指導價是136元,即便在此基礎上降低15%,老百姓(和醫保基金)受益很多嗎?上文已經説明,如果正本清源,公立醫院哪怕是在現有市場批發價的基礎上加成200%,蘆筍片零售價降低的幅度也遠不止15%。

  病急亂投醫根本是無濟於事的。君不見,全國各地在推進新醫改的過程中都開出了上述三個藥方,但是公立醫院藥價虛高的問題依然故我。

  作者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