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公立醫院為何虧損?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9日 19: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白劍峰

  最近,四川成都市武侯區人民醫院的改制探索引起廣泛關注。北京大學教授劉國恩認為,“武侯模式”堪稱“公立醫院改革的小崗村”,其意義遠遠超過“神木模式”。

  據報道,武侯區人民醫院在引進民間資本後,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院長在保證國有資産保值增值和堅持正確辦院方向的前提下,擁有充分的人事、經營、分配權。2008年,醫院業務總收入達9176萬元,利潤為3071萬元,職工人均創收近30萬元。其中,醫院上繳政府的利潤達1500多萬元。

  有人懷疑:這家醫院是不是和很多民營醫院一樣,靠濫檢查、多賣藥獲取高額利潤?請看一組數據:2008年,門診病人次均費用為119元,住院病人次均費用2336元,較成都市級醫療機構平均水平分別低22%和62%。藥品佔業務收入比例為25%,而全國平均水平為43%。這説明,醫院不是靠過度醫療賺錢的。

  那麼,武侯區人民醫院的“秘密武器”到底是什麼?答案就是:最大限度地釋放人的生産力,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在醫院的總收入中,人力成本支出超過30%,遠遠高於其他醫院。在多勞多得的激勵機制下,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得到空前提升。與此同時,醫院進行嚴格的成本核算,連一包棉簽、一瓶消毒液也不放過。而這一切,都建立在醫院擁有獨立法人治理結構的基礎上。

  “武侯模式”給人的最大啟示是:一個科學管理的醫院,肯定是不會虧損的。儘管現行的部分醫療服務價格低於成本,但總體上仍是有利潤的。公立醫院之所以虧損,問題主要出在體制機制上。

  近年來,我國很多公立醫院都是“表面風光,內心空虛”。一家醫院每年的毛收入動輒幾個億甚至十幾個億,但實際上,利潤率並不高,少數略有盈利和維持平衡,多數深陷債務和虧損泥潭。據統計,2006年,全國範圍內公立醫院的虧損面和虧損額均在擴大,共有820家醫院虧損額大於1000萬元,其中46家醫院虧損在5000萬到1億元之間,另有16家醫院虧損額大於1億元。這一年,全國公立醫院的平均負債率為27.6%,不少醫院負債率高於50%,還有2%的醫療機構資不抵債。 另一項統計顯示,2007年,北京市直屬醫院在不含財政補助的情況下,有85%的醫院都虧損;含財政補助的情況下,虧損率仍為55%。

  我國公立醫院佔醫院總數的90%以上,擁有巨大的有形和無形資産,具有絕對的壟斷優勢,既不愁病人,又不需納稅,還享受政府補貼,為什麼竟然會虧損?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這絕對是一個悖論。

  有人説,公立醫院很多醫療收費低於成本,例如麻醉、掛號診療費和住院床位護理費均是“賠錢生意”,特級護理費價格僅是成本的5%左右。的確,這是事實。但是,這並不足以構成全面虧損的理由。例如,藥品加成15%是不賠本的,大型醫療器械檢查項目也是利潤頗豐。總體來看,虧損項目是少數,盈利項目是多數,絕大多數病人都能給醫院帶來利潤。

  那麼,公立醫院到底虧在哪?第一,人的潛能沒有充分調動起來,人均創造利潤太低,多人一崗、人浮於事現象突出;第二,成本控制不力,“跑冒滴漏”嚴重,很多院長是“財務盲”、“管理盲”,醫院到處“漏財”,居然渾然不知,致使一些耗材的招標價居然比市場零售價還高;第三,醫院超越經濟承受能力,大規模投資或貸款蓋樓建房、購買高端設備,背上沉重債務。從根本上説,公立醫院虧損的根源在於體制僵化、管理落後、監管不力,類似改革開放初期的國有企業。因此,公立醫院再不改革,必然會走向全面虧損的危險境地。

  縱觀歷史,國有企業走出困境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新醫改方案提出,落實公立醫院補助政策。應該説,加大政府投入,如同“輸血”,只是緩解症狀。公立醫院要想真正走出困境,必須從改革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監管機制入手,增強“造血”功能,這才是治本之策。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財力有限,政府不可能把所有的公立醫院都包辦下來。因此,必須加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鼓勵公立醫院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催生體制機制改革。其實,資本無善惡,關鍵在於如何約束和引導。無論是國有資本,還是私人資本,其天性都是要追求利潤,而不是排斥利潤。但是,追求利潤和保持公益並不矛盾。因為,真正的市場經濟是道德經濟、法治經濟、誠信經濟,它絕不會同最高的倫理道德準則産生衝突。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