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復興時評 >

上海世博的啟示:城市應該擁有自己的節日嗎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28日 14: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27日,上海世博園開園58天,遊客人數逼近2000萬大關。隨著暑期高峰的到來,日均訪問量紀錄還可能被不斷刷新。這裡,就像一場漫長的嘉年華,國人隨時可以加入狂歡的隊伍,在遊覽中放鬆忙碌工作或學習的神經。

  那麼,184天的世博會之後,城市是否應該擁有自己的節日呢?

  從裏約熱內盧狂歡節的滿城桑巴舞,到威尼斯狂歡節的神秘面具,亦或是西班牙潘普洛納的奔牛節,已經儼然成為城市魅力的“名片”,讓居民享受快樂福利的同時,也吸引著數以萬計的各國遊客。

  27日,世博園內,當加拿大大遷徙樂隊在美洲廣場上演集百老匯音樂劇、民謠、搖滾為一體的音樂會時,塞爾維亞人也會在鄰近的歐洲廣場帶來拜佔庭和巴爾幹傳統樂的露天表演。

  一天一個國家日,一天一個節日。沒有高墻和藩籬,樂者和觀眾都是隨意而自在的。

  在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上海世博會,討論已經不僅局限于科技、環境等硬體指標,同時也延伸到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法國館總代表何塞弗雷指出,檢驗未來城市發展的標準應該是居民幸福指數。

  城市的節日,和傳統意義上以家庭為單位的春節、中秋節不同,它是賦予每個獨立個體快樂的理由,無論你是白領、農民工、學生族還是退休老人。

  記者就曾在法國一個5000人的小鎮親身體驗夏至音樂節的熱情:從主幹道街頭的交響樂,一直到街尾的爵士樂,在仲夏夜的微風中,人們在漫步間便可欣賞到不同風格的音樂。大部分演奏者是業務愛好者,他們很高興每年都有一次機會和城裏的其他人以及各地的遊客分享自己的快樂。

  在中國農耕文明時代,人們以廟會、社戲作為定期舉辦的集體社交活動,也是在農閒時享受生活的樂趣。當以世博會為展現舞臺的工業革命出現後,農民背離了鄉土,成為工廠和企業的元素,成為水泥單元裏的居民。技術日新月異的同時,如何重構人與人親密、溫情的關係也成為了城市人曠日持久的話題。

  上海世博會掌握著通往中國未來城市的一把鑰匙--在摩天大樓的高度被不斷挑戰的同時,城市也應該增加自身的“軟實力”,用節日的快樂來縮短人們在快節奏生活中逐漸拉長的心靈距離。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