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72
3平米檔口裏的“燒餅兄弟”
  •   3平米有多大?約等於一個家用標準雙人床的面積。在這樣的空間裏,謝國兵和謝國瑞兩兄弟已經打拼了兩年多。
  •   “哪兒的人?”“山西運城,關公的故鄉!” 早上6點的北京已經鮮活地流動起來,二環路邊上這間僅容得下兩個人的檔口裏,謝家兄弟已經開始忙碌的一天。“山西燒餅”一個不算招牌的招牌,卻成了附近很多人早晚必經之路上的一個情結。畢竟,出門在外,護著胃才能暖著心。
  •   疫情打亂了很多人的節奏,他們也不可避免,“原來都是5點開店,現在就6點,7點左右才會有客人。人少了麼,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
  •   這小小的檔口被兩兄弟安排得明明白白,一邊電餅鐺、煎餅鐺、案板、面盆、調料盒,抬頭觸手可及一個微波爐,一邊雙層玻璃櫥櫃,上層放各式各樣的餅,下層是土豆絲、海帶絲等配料,臺面上還擺上各種流食。這是他們賴以為生的3平米,不得不被充分利用。
  •   和面、燙面、捍麵,把面劑子壓平,一層層抹上油酥,揉成面餅,一圈圈擺放到電餅鐺裏……油酥燒餅、烙餅、灌餅、蔥油餅,弟弟謝國瑞是“主廚”,兩隻厚實的手上下翻飛,你還沒看清楚,面餅已經下鍋了,整個過程不過幾秒鐘。
  •   哥哥謝國兵一邊攤煎餅、做手抓餅,一邊忙活著給客人打包,嘴裏也沒閒著:“灌餅4塊,煎餅7塊,加不加土豆絲?加不加雞排?要不要豆漿?” 兩兄弟配合默契,在有限的空間裏,閃轉騰挪,動作迅捷。
  •   哥哥84年的,為人活泛;弟弟86年的,老實寡言。他們都是十幾歲就開始遠離家鄉,外出打工,走南闖北。謝國兵先後去過溫州、東莞、西安,在一家製版廠當學工,拿計件工資,“那是個體力活兒,剛開始去兩班倒,活兒多的時候,一晚上都睡不了覺,也就是拼著那會兒年輕。”
  •   弟弟也是十來歲就到河北石家莊去學徒,“老闆承包了學校食堂,每天要供應好幾千張餅,都是十幾歲的孩子在那兒幫忙。”弟弟比哥哥要高、要壯,一膀子力氣和好手藝就是那時候千百次的錘煉練就的。
  •   2017、2018年左右,原來一南一北的兩兄弟在北京匯合了。弟弟的大舅哥幫忙找了店面,兩個人就一起搭夥幹了起來。“比以前打工強一些,不用熬身體,收入也好一些。”
  •   兩兄弟都已成家,並且都有了兩個孩子,“大的13歲了,小的4歲,我弟弟的兩個孩子也都還小。” 老婆孩子在山西老家留守,兩兄弟在北京租住在二環路邊上一間10平米的次臥裏。一年能見著面的次數,十個手指頭數得過來。
  •   “你是綠葉?”“對,我媳婦的微信名是花兒。”猝不及防,記者被哥哥謝國兵撒了一把糖。兩地分居,卻有分不開地牽掛;日子再辛苦,也有春風、有雨露,有……陽光?陽光就算了,他們不喜歡夏天,更喜歡冬天。檔口被塞得滿滿噹噹,可連一台小風扇都沒有,夏天外面40度,裏面得41、42度,“怕吹著食材”。
  •   前兩天,孩子淘氣不好好學習,謝國兵只能電話裏吵兩句,逼急了就威脅兒子再學不好就到北京和他一起賣燒餅,這些當然是氣話,他還是希望兒子能好好學習,將來考大學。“自己吃了沒文化的虧,當然希望他能好好學。”
  •   他們不是玩著滑板穿著潮牌長大的一代人,他們是肩上扛著生活心中挂著家人的一代人。雖然學歷不高,夢想不大,但他們正直、善良,肯用雙手去過好自己的日子。3平米的檔口終究不會是他們奮鬥的終點,而他們設想中的未來有三個關鍵詞:回鄉、創業、一家團圓。“兩地分居總不是個事兒,還是得回去。”
  •   即便回鄉,土地也已經不再是哥倆的首選。“幹過農活兒,但不會種地,不會管理。”和部分農村青年一樣,他們少小離家,在城市打拼,漸漸剝離了與土地的親近感,在缺少選擇空間的情況下,學一門手藝,做一門生意,成為他們養家糊口、謀求發展的優先打算。
  •   不過,新上任的村長卻在群裏積極地推廣著各種致富項目,養兔子的、種櫻桃的……土地的魅力,是否還能再喚回他們?“也在考慮,如果項目好,當然也願意做。”
  •   “北京好嗎?”“好啊,繁華、發達。”具體哪好,謝國兵説不出,或許就是容得下他們的努力吧。只不過,兩年來,他和弟弟好好看看北京的機會並不多,“去過一次故宮、一次長城。”
往期回顧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