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66
修車匠老鄧的幸福堅守
  •   在許多北京人的記憶中,路邊修車師傅是一個陌生而又親切的存在。他們立個 “修車”的牌子,在小馬扎兒上一坐就是一整天。時不常有三五閒坐的鄰居,圍在他們身邊話家常。他們的名字很模糊,他們的面孔卻很熟悉。   抽出車胎,找到破損處,清理、打磨、修補、粘合、壓平、復位……沾滿油污的手上下翻飛,專注的眼神旁若無人,讓橡膠、銼刀、膠水和車輪轂仿佛也生出某種藝術的美感。剛入行也好,近二十年的老師傅也好,都是靠著這門手藝支撐起一個個小家庭。
  •   近兩年,隨著共享單車的出現,街角邊的修車師傅似乎被遺忘更快了,但實際上,這座城市依然離不開他們。衚同裏、街巷間、馬路邊,這些風餐露宿的手藝人,仍在為隨處可見的電動車和自行車忙碌著。
  •   今年47歲鄧榮軍師傅在北京西城區北蜂窩路經營著一家自行車維修攤。1997年,年僅24歲的鄧榮軍從老家江蘇鹽城來到北京從事自行車維修工作。寒來暑往,鄧師傅已在這一行堅守了二十三年。
  •   每天早上7點,鄧榮軍師傅準時出攤兒,直到天黑才收攤兒回家。“補自行車內胎3元,電動車內胎5元,修修補補的利潤低,每換一個自行車外胎能掙10塊錢。”他指著兩側的小區説,“服務對象主要是中老年群體,他們去菜市場習慣騎自行車,年輕人更喜歡用共享單車。”
  •   “共享單車發展起來後,修車的數量少了近一半。”但與此同時,隨著外賣和快遞行業的興起,鄧榮軍又開拓了新的業務對象——騎電動三輪車的快遞員、外賣小哥。他説,認真做好這些工作,維持生活開銷足夠了。
  •   二十餘年裏,鄧榮軍漂在北京,妻子大部分時間則在江蘇老家照看老人和兒子。只有寒暑假和過年的時候,一家三口才有機會短暫相聚。
  •   “剛來北京那會兒我剛24歲,那時候還沒有成家,如今兒子都已經19歲了。”鄧榮軍笑著説,2000年結婚後不久,為了解決一家人的生計問題,他決定一個人留在北京打拼。他每月只留下基本的生活費,剩餘所有的收入都寄給老家的妻子,維持一家老小的生活開銷。
  •   為了照顧生意,鄧榮軍搬過很多次家,但都離車攤不遠。他説,租的第一間房是衚同內的一間平房,只有4平方米,放一張80厘米寬的單人床,拐角有張桌子,剩下的只夠站人。後來鄧榮軍租了間地下室,“有一年趕上北京暴雨,早上醒來,腳一落地,水淹到小腿。”
  •   令鄧師傅欣慰的是,依靠多年積攢的收入,他在江蘇鹽城老家買了套90余平方米的房子。“房子給妻兒住,兒子從出生到高中畢業,我都不在身邊,虧欠他們娘倆的太多了!”
  •   2019年冬天,鄧師傅的兒子光榮入伍,夫妻倆身上的重擔也減輕了不少。在兩地分居十九年後,鄧師傅的妻子也來到北京與他相聚。
  •   鄧師傅説:“現在住的地方腿能伸開,也能做飯,每個月1000多塊,我們很滿足。”
  •   傍晚19點,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後,鄧師傅與妻子在出租屋內吃晚飯。兩副碗筷,家常小炒,溫言熱飯,這是他一天最幸福的時光。
  •   4月5日,夜幕降臨,鄧師傅與妻子依舊在修車攤前忙碌。
  •   4月5日,夜幕降臨,鄧師傅依舊在修車攤前忙碌。
  •   4月5日,夜幕降臨,鄧師傅與妻子依舊在修車攤前忙碌。
往期回顧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