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60
“20後”萌新:一個被“哭”暖的跨年夜
  •   一年又一年,時光似乎慢慢丟失了痛感,直到——一聲啼哭響亮入耳。
      “0點33分,順産6斤。”2020年1月1日淩晨剛過,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産兒童醫院(簡稱:北大婦幼)産房傳來新年第一聲嬰啼,一個“小公主”加入到了第一批“20後”的行列。圖為助産士小卓抱起新生兒。
  •   “開心,激動,有點沒反應過來。”原本打算陪産的爸爸還沒來得及換上隔離衣,小寶貝就已迫不及待地降生了。
      在他的期待和想象中,或許是一個有儀式感的畫面:他一手輕撫著妻子的額頭,給予她安慰;一手緊握著妻子的手,給予她力量,然後一起見證這個小生命的誕生。然而,幸福來得有點快,連門都沒來得及敲。
  •   産房不能過多停留,新任爸爸匆匆拍了一張寶貝的照片,站在産房外捧著手機久久地凝視著。産房內,寶寶靜靜地趴在媽媽的胸口,時不時發出一兩聲低低的呢喃。
  •   寶寶出生前,兩人已經在醫院待了一天一夜。待産的過程,焦灼的是爸爸,難受的是媽媽。每間隔一定的時間,準媽媽就要做一次胎心監測,宮縮起來一口飯也吃不下,“不管是豬尾寶寶,還是金鼠寶寶,趕快生下來就行。”
  •   兩人都是85後,爸爸是山東人,媽媽是河南人,卻在北京為寶寶安了一個家。“感覺自己還是孩子,沒想到就要照顧孩子了。希望她一生輕鬆快樂,不要像我們這樣辛苦。”
  •   親手迎接這個産房裏第一個“20後”的是助産士小卓,這一晚上,她經歷了一個“戲劇化”的過程。
  •   臨近子夜,8號待産間産婦和5號待産間産婦前後腳被安排進1號分娩間和2號分娩間。小卓和同事們在兩個分娩間忙個不迭,她和大家一樣都以為8床會第一個生産,沒想到,“8床”寶寶遲遲不肯出來,“5床”寶寶卻先聲奪人。
  •   也許早一秒,也許晚一秒,生命的相遇是一份天定的緣。小卓的同事媛媛也是助産士,雖然她沒有親手迎接“第一個20後”,但在“5床寶寶”待産期間,她和同事們也沒少勞心勞力。
      産前處置、注意産程、監測胎心、指導産婦緩解疼痛、接産……一套流程走下來,助産士要付出很多很多的細心、耐心和用心。
  •   89年的媛媛一笑就露出兩顆可愛的虎牙,白皙的臉龐好像一個瓷娃娃。工作4、5年來,她已經接生過600、700個寶寶,但第一次獨立接生對她而言總是最難忘的,“到現在我都覺得我第一個接生的寶寶最漂亮,真的!”
      “(當時)下臺後還在激動,感到這份工作特別神聖,看到媽媽抱著孩子那種幸福,你就特有使命感。”媛媛的手機裏至今都留著那個寶寶的照片:“看著他就是覺得不一樣。”
  •   産房的工作少不了夜班,她們一般5天左右就要排一個夜班,“最多的時候,我一晚上接生過7、8個孩子。”媛媛並不覺得跨年夜值班有什麼特別,“都習慣了。”
  •   正常生産時,助産士是主力,而在産程不順利或産婦出現特殊情況時,就需要産科醫生隨時待命。
      當晚的值班醫生是88年的男大夫小秦。他是臨床醫學博士,一路走過“5年本科3年碩士3年博士”的求學路才正式上崗。“可能本科實習的時候,主任對我特別好,所以就留到這了吧。”
  •   本來他以為産科的環境會比較“友好”,但沒想到原來各種危機情況也不少,“非常累”。在産房遇到他時已經是晚上9點多,但他是早上6點就從家出發來醫院了,並且要到第二天早上8、9點才能回家。“值班(的時候)這很正常,回家就想睡覺。”
      小秦沒有媛媛那樣感性,他不會思考太多形而上,“就想幫她們快點順利生産,儘量不出血或少出血。”圖為醫生小秦參與處理孕婦生産中的異常情況。
  •   一般的産程異常狀況小秦都能處理,但遇到複雜的情況或緊急情況就需要上級醫師介入,“不同情況會有不同級別的大夫處理。”
      84年的陳施是婦産科的主治醫師,她的語速裏透著一名醫者的爽朗與幹練。從業8年來,她遇到過很多大大小小的“特殊狀況”。“其實就像老話説的,分娩就像過鬼門關一樣,你很難預測會遇到什麼。”
  •   陳施曾經接診過一個情況比較複雜的産婦,24周雙胎,前置胎盤,産前出血(200-300ml)。“這種情況下比較安全的作法就是終止妊娠,我們制定了多個方案,在和産婦和家屬做了比較充分的溝通之後,他們非常積極地想要去保,所以做了減胎。”
      通過減胎、止血,再保胎,最終這家人迎來了一個健康的寶貝。“儘管早産了一個月,但是孩子狀態很好,現在已經一歲多了。”説起孩子,陳施的思緒被短暫地拉回到那個時候,“回頭來看這個方案是比較理想的,但當時還是有很大風險。”
  •   在自己的幫助下,産婦能夠“母子平安”,是讓陳施感到自豪和幸福的一件事。“産科是迎接新生命的,是比較能夠給人希望的一個科室。”
      “我們科室平均每個月的分娩量大概有500、600例。”就在前幾天,一次交接班的時候,陳施就碰上同時有5個産婦生産的情況。
  •   “做了媽媽以後,對孕産婦更能感同身受。”陳施的兒子今年3歲了,就是在媽媽所在的科室出生的。“我們科室的無痛分娩、導樂分娩已經非常普及,有很多技術手法幫助她們緩解疼痛,安撫她們的情緒。”
  •   産房被在這個“快樂的科室”工作的人佈置得相當溫馨,墻上有可愛的玩偶、貼畫和溫情的寄語,以及産科常識。
  •   在走廊裏,一位孕媽來來回回地散著步,時不時穩住腳步看看墻上的科普貼士。她姓王,是某高校教師。人到中年,她迎來自己第一個孩子,欣喜溢於言表。“我今天剛來,陽曆年、陰曆年我們都要在這過了。”
  •   這是一個“愛過年的寶寶”,預産期是臘月二十八,已經37周了,但由於前幾天胎心有點異常,剛到元旦就“進來”了,然而一進來就好了。“春節來,我們還能再見。”
  •   一切如常,一切又已開始。有人説,20後生了,90後“方”了,80後“傷”了,70後“隱”了。可你聽出來了嗎?在這樣自嘲歲月無情的段子裏藏著多少真情實感的“愛你愛你”呢。
往期回顧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