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70
“養龍人”的愛魚説
  •   美麗硬仆骨舌魚是一種原産于印度尼西亞的野生魚。半個世紀前,它在當地基本被作為食材,但在中國,它被請進碩大的玻璃魚缸,還有了一個更富傳奇色彩的名字——龍魚。
  •   在龍魚愛好者眼中,龍魚在外形和神韻上與神話傳説中的龍別無二致。當龍魚身上的魚鱗被叫作“龍甲”,兩根觸須成了“龍須”,在某種意義上,它也就被賦予了人們某些特別的寄意,比如財富、運氣、免除災禍。
  •   養殖、售賣龍魚的人叫“養龍人”。自上世紀90年代起,嗅覺靈敏的魚商、富豪和愛魚人士紛紛加入“養龍人”行列。
  •   “花鳥魚蟲”是北京人的一個情結。今年60歲的徐家平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至今他還時常回憶起小學時,偷偷在床底下養金魚的快樂時光。   
  •   1999年,徐家平開始加入“養龍人”行列。“那時龍魚剛傳入中國,養的人不多,魚供不應求,一條品相一般的龍魚能賣到七八千。而當時北京的房價,每平米也就兩千齣頭。”
  •   徐家平是國內最早的一批龍魚玩家,同時也經營銷售龍魚。他喜歡把一條小魚從十幾厘米養到幾十厘米的過程,等它長大,看它顏色變紅,通過喂食、換水等調養它的身形,“就像養個孩子。”
  •    最長的一條魚,徐家平養了12年。“紅龍魚差不多從一兩歲開始變紅,但是要到五六歲才發色完成,如果你悉心飼養,它一定會回饋你,會變得很漂亮。”
  •   據徐家平介紹,在亞洲,龍魚分為紅龍魚、金龍魚和青龍魚等品種,其中紅龍魚最為稀貴。即使在印尼,野生龍魚的數量也很少,甚至一度成為瀕危物種。在1976年簽署的《華盛頓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裏,它被標記為甲級保護動物,珍稀程度相當於中國的大熊貓。
  •   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魚商實現了龍魚的人工繁殖,印尼才允許龍魚出口。在日本人、新加坡人、中國香港人的追捧下,龍魚從食用魚變成了觀賞魚,發揮功能的場所也從餐桌變成了魚缸。
  •   在印尼時,龍魚的名字和龍並不沾邊。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逐步發展為觀賞魚後,新加坡人或者中國香港人才取名“龍魚”,“不過具體情況不可考證了。”
      被賦予了“龍”字後,這種珍稀魚類的種種“人文特質”被挖掘出來,有雜誌稱它“超出了普通觀賞魚,成為一種頂級精神寄託動物”。
  •   在國內,養龍魚的多是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人。徐家平遇到過許多大客戶,有的客戶魚缸很大,16米長、5米寬、1.8米高,佔地80平米,裏面養了70多條龍魚。“那時候還沒有移動支付,刷銀行卡都困難,客戶拎一袋子現金進行交易,以百萬為單位地買魚。”
  •   “在印尼、日本等國家,一條魚養十多年的比比皆是,但在中國,人們往往急於求成。買大魚嫌貴,買小魚又等不及它自然成熟,為了讓沒到年紀的小龍魚‘變身’,有些人就飼料催熟、上藥水,還有給魚吃青蛙、蜈蚣的。”對此,愛魚的徐家平甚為嘆惜。
  •   而更讓徐家平嘆惜的是失于迷途的龍魚市場。
      馬來西亞貼近加裏曼丹的海域中有一種特殊的金龍魚,一條金線從魚頭延伸到魚尾,叫做過背金龍。價更高,但原産量更少,於是有人讓金龍魚和紅尾金龍魚雜交,培育出假的過背金龍,徐家平覺得,那樣的魚“已經沒法看了”。
  •   大批量雜交金龍魚,加上一個魚場內同一批魚持續繁殖,近親産生後代的概率越來越大。2012年左右,金龍魚的品質越來越差,價格持續下跌,龍魚愛好者們轉而開始追捧紅龍魚。
      但徐家平認為,如果沒有市場參與主體的干預與心態的轉變,純正的紅龍魚很快也會被擺上同樣尷尬的位置。
  •   每天忙於照料龍魚的徐家平,靠著多年努力,摸索出了自己的養殖心得,並堅持不喂紅龍魚吃小青蛙等活餌料。他説:“我不忍心看到龍魚把活生生的小青蛙吃掉,其實龍魚的食材很多,未必非吃小青蛙不可。”
  •   談到二十餘年養龍魚的心得,徐家平説:“世間風物,各所好焉。周敦頤愛蓮,陶淵明愛菊。與名人不同的是,他們愛的是物的風骨,而我愛的是養魚過程中的參悟與修行。”
  •   除了養龍魚外,徐家平還以龍魚作為攝影創作的拍攝對象,拍攝龍魚題材的攝影作品通過社交平臺與海內外龍魚玩家進行互動交流。
  •   對於龍魚市場的未來發展,徐家平抱有信心,“2005年,中國大陸龍魚銷量已經佔世界龍魚産量的30%,2006年超過40%,近年來我國觀賞魚行業發展迅猛,市場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隨著國內市場開放不斷深入,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觀賞魚行業仍具有較大發展空間。”
往期回顧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