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光明網評論員:用民間資本盤活教育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4日 11: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據7月23日《人民日報》報道,近日,《教育部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金進入教育領域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簡稱“22條”)出臺,在民辦教育領域堪稱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在日前于浙江溫州召開的專題座談會上,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指出,“‘22條'旨在解決教育領域本身對於民辦教育的各類歧視性政策。”在業內人士看來,此舉對於推動我國民辦教育發展、進一步引導民間資金進入教育,可謂極大利好。

  長期以來,受制于傳統觀念,民辦教育常被貼上各種有形無形的歧視性的標簽,不能在一個資源分配公平的環境中發展。同時,政策對民辦教育的扶持也不是很到位,導致民辦教育舉步維艱。如今,“22條”不僅還民辦教育一個應得的無歧視性的名分,而且還給民辦教育大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正因為如此,所以遼寧何氏醫學院院長何偉激動地説,“我回國辦教育10年,頭一次體會到教育主管部門如此‘動真格的'。”

  眾所週知,我國雖然允許民辦教育存在和發展,但是在實際運行中,卻屢屢遭遇政府政策的差別化對待。過去,政府對民辦校講“嚴禁”、“不準”多,講“鼓勵”、“扶持”少。並且,由於不享有同等待遇,很多在公辦學校不是問題的問題,在民辦校卻成為瓶頸問題。這種不良的情況,客觀上,一方面大大挫敗了民間資本進入教育領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造成公辦教育在缺乏民辦教育的強有力競爭下,漸失改革的壓力和動力,可謂死水一潭,不可避免地危及了我國教育質量的整體提高。

  僅就高等教育層面而言,由於我國目前絕大多數高校屬公辦,所以幾乎沒有淘汰機制,多糟糕政府也會兜底,改革動力缺乏可想而知。而一旦將民資引入競爭格局,優質的民辦高校肯定會吸引大量學生前去就讀,這勢必會影響公辦高校生源的數量和質量。這反過來會刺激公辦高校加快改革,在與民資的競爭中求生存。近年來,一些民辦高校已經讓公辦高校感受到了明顯的威脅,這有利於盤活高等教育全局。

  民辦教育,其實就是私立教育。由於資金的來源不同於公立教育,私立教育必須全力以赴,充分尊重資本的投入産出規律、充分尊重教育規律,才有可能站得住腳,才有可能在與公立教育的競爭中獲得有利機會。私立高校辦得好的話,完全能將公立高校比下去。比如,美國第一流的大學哈佛、耶魯、斯坦福等都是私立大學,公立大學——即便如名聲顯赫的加州大學也難以企及。對我國而言,民國時期天津的南開大學,上海的大夏大學、大同大學、光華大學,都是私立大學中的佼佼者,一般公立大學根本不是它們的對手。

  毫無疑問,在教育中引入民間資本,也就是引入競爭。著名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裏德曼認為,只有把自由競爭的私人企業引入進來,充滿活力的新的國家教育體系才有可能建立。電信、銀行、郵政行業已經展現了類似的情形——一旦打破了壟斷,允許正當的市場競爭,充滿想象力的自由企業將竭盡全力去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新的産品和服務會源源不斷的産生。對教育而言,亦是如此。

熱詞:

  • 民辦教育
  • 公辦高校
  • 22條
  • 扶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