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王穎:“61年不遇”掩蓋不了城市的脆弱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3日 07: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21日,北京遭遇強暴雨,截至22日淩晨2點北京城區降雨量212毫米,這也是61年來北京經歷的最大強降雨。目前,強降雨已造成10人遇難。  

       已經不是第一次看到“城市裏的汪洋”了,但這一次筆者還是吃了一驚。一場大雨,就讓這座現代化的中心城市陷入了癱瘓,道路交通被迫中斷,地鐵停運;就讓10個鮮活的生命瞬間消逝;就讓這個往日光鮮的城市變得灰暗。  

       這場61年不遇的大雨,來勢洶洶,但它卻掩蓋不了這個城市的脆弱。  

       首先是城市災害預警系統的脆弱。據了解,我國多數城市的預警系統並不是綜合性的預警系統,而是按照災害依附於相應的責任機構建設的分項災害防禦系統。這將導致各部門不能在第一時間統一配合應對災情。另外,群眾欠缺災害預警意識,各地缺乏針對群眾的關於如何減災的教育活動。  

       相比之下,其他一些國家在這些方面就做得很好,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比如,德國將自然災害與工業事故、傳染病疫情等納入災害範疇。聯邦內政部下屬的居民保護與災害救助局專門負責重大災害的協調管理職能,目的是將公民保護和災害預防結合起來。居民信息服務一方面讓公民得到有關救援系統、公民保護以及危急情況下的自我保護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滿足公民在危機情況下的信息需求。受聯邦內政部委託,居民保護與災害救助局出版了《居民保護》季刊,介紹有關自我保護和災害預防方面的信息。此外,人們還可以通過撥打特定的熱線電話了解如何應對洪水、火災、化學品泄漏等事故,或是通過登陸居民保護與災害救助局網站以及DENIS查找有關信息。  

       其次是城市地下排水系統的脆弱。據筆者所知,北京已不是第一次遭遇這樣的尷尬了。2004年的夏天,北京就曾經因為暴雨導致積水淹沒轎車車頂;2007年,因為暴雨,北京擁堵和緩慢通行的道路達117條,是平時的3倍,路況指數達四級,接近大面積癱瘓的五級。就在去年,在廣州、武漢等大中城市相繼出現“看海”景觀後,北京也未能倖免,筆者至今依然記得地鐵入口處的樓梯變身“瀑布”的“奇觀”。  

      遭遇“61年不遇”的時候,城市一片汪洋,交通陷入癱瘓;不是“61年不遇”的時候,城市還是一片汪洋,交通癱瘓。在這樣的事實面前,如果不去直視城市地下排水系統的薄弱,而是一味地強調暴雨的等級和自然的不可抗因素,那城市在下一次暴雨來臨的時候還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現在,輿論已經形成共識:“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排水系統比高樓大廈更能代表現代化”。只是,這樣的共識至今還未上達天聽。究其原因,無外乎兩個方面:  

       一是經濟指標轉移了政府大部分的注意力。從改革開放至今,經濟建設一直是發展的第一要義。不管是從城市的前景還是民生的現狀來考量,經濟的發展對於社會進步的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但簡單的將經濟建設等同於獲取高的經濟指數,已經被證實是一個誤區。這樣的簡化使得與經濟密切相關的一些因素,比如民眾的意願,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教育的普及等被忽視,使得經濟建設異化為對高樓大廈和GDP的追求。但恰恰是因為這樣的簡化使得目標更容易達成,成果更容易顯現,因而成為各地政府樂此不疲的施政手段。  

       二是對於官員的考核太過單一。這種單一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只重視經濟成果,忽視了與民生相關的其他方面;二是只以考核的各項指標為依據,而忽視了鮮活的現實樣本,即群眾對於官員及其政策的切身感受。這種單一直接影響著官員的決策,為了獲得上級的認可,他們只能在短暫的時間裏拿出看得見的成績,而像城市下水道這樣的工程需要耗費的時間遠遠超過了一個地方官員的任期,就算這屆政府願意去做,也很難保證下一屆政府能夠繼續推進。  

       正是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們的大部分政府官員沒有真正意識到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如若與經濟的發展速度不同步,將成為經濟進一步提升的桎酷,或者就算意識到也缺乏實踐的動力。如果我們對於官員的考核不再局限于看得見的經濟指標,而是更多地考察看不見的有利於民生的工作,更注重群眾的口碑,那將會激發更多的官員將工作的重心轉移到與群眾生活的息息相關的各個方面,促使他們將服務民生作為發展經濟的最終目標。 

       在整個事件中,有一則報道讓筆者感慨萬千。處於暴雨中心的明代團城無一例積水報告。距今已近600年的一套明朝建成的古代集雨排水工程,目前仍在團城“服役”。可見,完善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統並不是一件難事兒,能不能做到關鍵在於現在的城市決策者願不願意去做,當然我們需要在制度和機制上做一些改革,讓這一切不取決於官員的官德,而是制度指引下的必然選擇。

熱詞:

  • 61年不遇
  • 城市
  • 基礎設施
  • 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