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馮雪梅:一條“跑題”的環保新聞背後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7日 08: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一條“舊聞”突然火了起來。這條原標題為《“環境監管條例”若出臺 民間環保自測或被禁止》的新聞,在網絡轉載時被改題為《媒體稱我國可能禁止民間環保自測》,其後有近2.5萬條評論。

  原文並不長,不足400字。核心內容是,一旦2009年4月環保部公佈的《環境監測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正式出臺,民間的環保自測行為可能被禁止。因為該《條例》第八十一條規定,“未經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公開涉及環境質量的環境監測信息。”

  從消息本身來看,其實沒有更多的“新聞點”,如果新聞要素是“法規可能禁止民間環保自測”的話,它也是“舊聞”,因為徵求意見的《條例》3年前就已經公佈,如今再翻騰出來,只能是炒冷飯。何且,該《條例》最終是否出臺,還不得而知。

  筆者請教了跑口的記者,又進行了一番追根溯源,在幾天前的《廣州日報》上,找到了《民間環保“自測”要招財》的相關報道,講的是一個環保NGO組織“自然大學”,網上發微博籌錢購買重金屬檢測儀。過去3年裏,他們先後組織了自測電磁輻射和PM2.5活動,還對美白産品中的重金屬含量進行了檢測。儘管該組織的成員一再強調他們的“檢測”是科普自測而非“監測”,但也承認其行為始終繞不開闔法性問題——因為相關條例對此有禁令。鋻於此,21家環保NGO組織已經在去年上書國務院法制辦,闡述了它們對《條例》的修改意見。

  顯然,文章的着眼點,並不在於“自測”違法被禁止。可有意思的是,網站在轉載該文時,將標題改為《民間環保自測風生水起 或將被法律禁止》。於是,誕生了“環保自測將被禁止”的新聞。絕大多數讀者可能沒有耐心去細究這條“新聞”出籠的過程,他們的關注更多地出於本能——重金屬污染、PM2.5超標、越來越多的霧霾天,讓大家急切地意識到環境污染對自身生活的影響。

  實際上,環保部門一直在完善各種環保監測,也盡可能地公開各種監督數據。可在公眾看來,似乎越監測環境越差,數據越公開質疑越多。“自然大學”的工作人員王秋霞講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兒——

  電磁輻射一直是各大城市最具爭議的環保話題,不少市民認為高壓線、變電站是恐怖的“輻射惡魔”,紛紛避而遠之、拒而遠之,電力部門施工的阻力極大。任憑環保部門如何解釋“無害”,都很難改變大家原有的觀點。“自然大學”借了一台輻射檢測儀,開始“電磁輻射自測”。雖然一再強調檢測結論不具權威性,但“自測”的結果卻産生了奇特效果——原先死活不信有關部門解釋的人,看到電磁輻射在合理範圍內後,選擇了相信。

  一件小事,足見民間環保組織的作用和力量。實際上,NGO的環保“自測”,在科普的同時,也激發着民眾對環保事業的參與熱情。而“民間的自測和努力,能推動信息的公開和制度的完善”。

  因而,不管是相關的環保條例,還是各種環保行動,都應該珍視民間環保的力量。他們的建議、主張可能不夠專業,檢測結果可能並不準確,意見判斷可能有失偏頗,但是,作為與環境息息相關的公民,他們有權利對環境質量提出要求,監督環保部門的工作,並且,盡己所能為環保做些事。

  環保,離不開民間力量的支持和每一個公民的參與,尊重他們的權利,鼓勵他們有所作為,大約就是那條“跑題”的環保新聞真正的價值所在。

熱詞:

  • 自測
  • 新聞
  • 跑題
  • 條例
  • 環保部門
  • 環保組織
  • 環保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