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王穎:“強拆防盜網”背後的技術理性缺失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5日 13: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日前,多名網友發帖質疑四川省大英縣以“城市亂象治理”為名一刀切強制拆除防盜防護欄,認為這是“面子工程”。

  然而這件事與以往一些城市大拆大建、“穿衣戴帽”的“面子工程”有所不同,因為在網友和當地群眾的一片質疑聲中,筆者也聽到這樣的説法:用於防護欄的材料屬建築構件,由於大多數家庭是簡易安裝,只考慮防賊防墜落,未考慮消防逃生,所以往往不符合消防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事實證明,安裝了防護欄的家庭,一旦發生火災,業主就很難疏散和逃生,也不利於消防隊員救火,關鍵時候還會困住逃生的業主。

  因此,大英縣政府的做法到底是不是“面子工程”我們還不能妄下定論,而且這件事真正值得關注和反思的也不僅僅是面子工程這麼簡單。近年來,我們經常能夠看到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措施一經發佈就引發公眾質疑,大到社保、稅收、退休年齡,小到城市的水價、工程建設、防盜網,無一例外。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難堪局面?有人直言不諱,認為政府失去公信力是根本原因。然而,若只一味地將公眾的不理解、不配合歸咎於政府所剩無幾的公信力,就顯得有些簡單粗暴了,這樣的做法對於扭轉目前尷尬的局面毫無幫助。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政府在出臺一項政策時常常遇阻呢?這或許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首先,從技術理性上分析。我們可以把政府的管理活動看作是工具的活動,政府利用手中的公權力這一工具來實現自己管理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的目的。工具的活動按照技術規則來進行,而技術規則又以經驗知識為基礎,技術規則在任何情況下都包含著對可以觀察到的事件(無論是自然界的還是社會上的事件)的有條件的預測。因此,政府的管理活動不能脫離其管理對象而存在,他的整個決策過程必須以公眾的所思、所想、所需為依據,並且要充分考慮到政策出臺後公眾可能出現的反應,建立起有效的應對措施。

  也就是説,政府做出一個決策的過程必須是科學的,理性的,應該儘量避免個人的私欲、利益以及主觀判斷,將管理活動的成功和有效建立在對客觀事物充分了解和理性分析上。

  具體到大英縣拆除防盜網一事,政府應該在做出決策之前思考以下問題:1、防盜網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居民的財産安全,拆除之後有沒有什麼替代措施來彌補這一空白?2、拆除防盜網將造成群眾經濟上的損失,如何彌補?3、若出於消防逃生考慮一定要拆除,那怎麼讓群眾理解而不至於認為是面子工程産生抵觸情緒?

  如果認識到這些問題的存在,並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加以解決,相信政府也不至於引來拍磚無數。政府必須從一次又一次的公共危機中總結經驗教訓,不能總是頭腦一熱,一拍腦門就大幹快上,而置民眾的反彈甚至是反抗于不顧,用最原始、最愚蠢、最粗暴的方式來對待民意;不能總認為手中的權力大過天,“強制推行”從來都不是最好的解決之道。政府決策的過程,應該是有民意參與的、政府與民眾雙向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與民眾共同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而公權力只能作為保障正確的決策得以有效執行的工具。當然,這並不是要政府惟民意是從,而是要政府在民意的基礎上高屋建瓴。

  其次,從文化環境上分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政府被視為“父母官”。在中國人看來,父母生你養你,自然也能管著你,同時你還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這若是放在人情倫常裏,再合理不過了,但若是用來比喻政府官員就出問題了,因為他不曾生你養你,反倒是你要納稅供養他,所以,當官的不是“父母”而是“公僕”,老百姓也不是“兒子”而是衣食父母。説白了,老百姓花錢並賦予你公權力,你就應該為老百姓服務,做什麼決定應該先問問大家的意見,而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家之長,決定了再來通知,甚至是你們私底下把蛋糕都分好了,再來告訴老百姓買蛋糕的錢得他們出,這樣就不對了嘛。

  當然,要讓現在的官員從做“父母官”變成做“公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喊幾句口號,開幾天會學習學習就能成的。所以,筆者覺得先從技術理性上一點一點地建立,一點一點地改變比較靠譜。當科學理性的決策過程成為制度固定下來,思想文化上的轉變就指日可待了。

熱詞:

  • 防盜網
  • 技術理性
  • 面子工程
  • 強拆
  • 技術規則
  • 公僕
  • 父母
  • 父母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