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戎國強:泰斗離去,兒科有憂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5日 09: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錢江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近日,《東方早報》報道了我國兒科醫學泰斗級人物郭迪老人去世的消息。報道中關於兒科醫學的消息,似乎是矛盾的,有點令人費解。

  報道列出了郭迪老人的一長串頭銜,每一個頭銜裏都有“兒童”:著名兒科醫學家、教育家,兒童保健事業奠基人、發育行為兒科創始人,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兒科系主任、上海市兒科醫學研究所所長、新華醫院兒科主任教授。

  在這篇報道的正文前,編輯用較大的字號,加粗的字體,把郭迪老人的一段語錄單獨編排出來:“醫學不是試驗,病人不是小白鼠,不能只見病不見人,醫學是人文的醫學。”

  所謂“人文醫學”,一般是指具有人道精神的醫學模式,它突破生物醫學模式的局限,以人為中心,重視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相互作用對人體的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用哲學思辨和道德法律等社會價值觀指導醫學研究和醫學應用。通俗地説,醫生要理解患者心理,尊重患者的隱私,注意溝通技巧等等,把對人的愛護與尊重貫穿在治療過程中。“醫乃仁術”,就是古人對“人文醫學”的表述吧?

  郭迪老人對中國兒科醫學多有貢獻,其中之一是:“多數兒科工作者囿於單純的生物醫學觀念,對兒童的心理和行為異常視而不見,直到郭迪教授創造了一種理念,即隨着兒童身體生長,其運動、認知、語言、社交等心理和行為能力的發展也是衡量兒童健康與否的關鍵。”

  郭迪老人自己是怎樣踐行“人文醫學”的呢?“在諸多學子和同事眼裏,郭迪教授是個不茍言笑的人。然而,當他面對孩子的時候,就非常和藹。有時候他就像患兒的父母,替他們換尿布、喂飯、講故事。”

  報道説,郭迪老人有成千上百名優秀學生,他們將延續郭老的精神,為國內兒科事業注入更多“人性的溫度”、“人文的溫度”。

  但是,報道又婉轉地透露了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郭老用80年來守護兒童健康,一心牽掛兒科醫學的發展。令人欣慰的是,今年上海交大醫學院恢復了兒科系的招生,首批招收30名。新華醫院黨委書記、交大醫學院兒科系主任孫錕教授連連感慨:先生若知道這個消息,肯定會感到安慰。”那麼,前幾年交大醫學院兒科系停止招生,郭迪老人一定很着急?據説,其他醫學院也有兒科系停招的。

  據了解,現在醫院很難招到兒科醫生,有的醫學院畢業生,一聽要去兒科,立馬辭職走人,寧可失業,也不當兒科醫生。熟人中當兒科醫生的説,除了醫患溝通困難、治療風險等因素,兒科醫生特別難當,另一方面,兒科不可能像其他科室那樣給病人安排那麼多檢查,藥費也少得多,因此兒科醫生收入比其他醫生要少得多,有的醫院兒科醫生的獎金甚至比不上有編制的門衛。兒科醫生短缺,跟“以藥養醫”的體制是否有一定關係?

  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沒有人或很少有人願意當兒科醫生,郭迪老人的“人文醫學”精神在兒科領域裏誰來繼承下去?雖然“郭迪老人有成千上百名優秀學生”,郭迪老人活了102歲,他的很多學生估計都已退休了,沒退休的也不年輕了吧?

  報道中提到上海交大醫學院兒科系恢復招生,是不是記者在婉轉地表示憂慮?醫者固然應該有人文精神,但是,醫生個人的人文精神,還須制度安排給予發揮的空間。

  以上所説,可能都是外行話,還求業內人士指教。

熱詞:

  • 兒科醫生
  • 郭迪
  • 人文醫學
  • 醫患溝通
  • 醫學院
  • 患者心理
  • 心理和社會因素
  •    

    搜索更多兒科醫生 郭迪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