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普來寧:客觀看待GDP數字背後的中國經濟實力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9日 09: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誰是全球頭號經濟大國?前不久,美國知名民調機構皮尤中心在21個國家舉行民意調查,有41%的受訪者認為是中國,40%的受訪者認為是美國。而僅僅在2008年,中、美兩國在類似調查中的得票率還分別為22%和45%。

  2008年到2012年這4年,見證了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中國的GDP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也見證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在國際金融危機中經濟舉步維艱。皮尤中心的民調結果固然反映出中國因經濟快速增長而穩步上升的國際形象,值得國人欣喜。同時,對於此類調查,我們也不能太過較真,需要理智看待其中中國被“高估”的成分。

  中國經濟真的已經強大到和美國平分秋色了嗎?從GDP增長率看,過去10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速超過10%,遠高於同期美國的增長水平,時間站在中國這邊,中國趕上美國可以期待。但就現實而言,中國GDP總量畢竟才及美國的一半,人均GDP更只有美國的九分之一。和美國談經濟實力的平起平坐,現在恐怕還為時太早。

  中國GDP規模對美國的快速追趕並非沒有“水分”。2001年到2011年,美國與中國GDP總量的對比從8倍縮小到2.1倍。這其中除了中國經濟的實際增長外,通貨膨脹和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等因素也導致中國GDP規模被放大。

  此外,與GDP規模相比,GDP的結構和質量對於衡量一國經濟實力似乎更為重要。中國在這方面是有過沉痛歷史教訓的。1860年,中國的GDP大於英法GDP的總和,但卻不能阻止列強火燒圓明園。1890年中國GDP約為日本的5倍,卻在後來的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即使是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的1936年,中國GDP仍是日本的2倍多。近代中國屢屢被經濟規模遠不及自己的國家侵略,根本原因在於當時中國GDP的結構、質量與先進國家不在一個層次上,而那時國家治理水平的落後更放大了這一差距。

  今天,美國的科技優勢和創新能力依然無可比擬,大規模數據、智慧化生産,以及無線網絡革命等這3大技術變革的中心都在美國。相比較之下,中國雖已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但仍未擺脫在全球産業鏈中的中低端處境。有學者認為,只有當中國擁有大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時,中國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強國。

  “全球頭號經濟大國”的帽子雖然漂亮,但現在戴在中國頭上更像是包袱。至於一些人鼓吹的“中國將統治世界”等説法,則怎麼聽都顯得聳人聽聞、不實事求是。對於中國的發展,無論是出於擁護或是疑懼,都沒有必要過分誇大中國的GDP數據。

  當然,中國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我們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回首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所走過的道路,與一座座發展里程碑相伴的,也不乏質疑中國前途者落空的預言。這些都讓我們相信,中國的前途也許並不平坦,但一定會更加輝煌。當前,中國最需要的是保持淡定心態,做好自己的事,從改善國民經濟的結構、質量和內涵上下功夫,實現科學發展,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水到渠成的事。

熱詞:

  • 經濟強國
  • 經濟規模
  • 通貨膨脹
  • GDP增長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