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薛寶生:警惕“阿拉伯之春”的“寒冬”效應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4日 13: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阿拉伯之春”,乍聽起來很溫暖,想象中的春色可能更加鮮艷繽紛和誘人。可放眼望去,卻令人失望、恐懼,不僅沒有春天般的溫暖,還增加了比冬天還冷多少倍的寒意,甚至連避風取暖的地方都難以尋找到。始於內亂,終於內戰,引來外鬼,亂上加亂。

  一向被西方國家和西方媒體推崇的“阿拉伯之春”,禍起2010年12月北非國家突尼斯的一些城鎮爆發的動亂。當年12月17日,26歲的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經濟不景氣而無法找到工作,在家庭經濟負擔的重壓下,無奈做起小販。在這期間,遭受城管的粗暴對待,於是抗議自焚,不治身亡。

  穆罕默德布瓦吉吉之死,引發了突尼斯普通民眾的同情,也引爆了突尼斯人長期以來對失業率高漲、物價上漲,以及政府腐敗的潛藏怒火的炸彈,導致當地居民與突尼斯國民衛隊發生衝突,隨後蔓延到全國,形成了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社會騷亂。其中,有不少人在騷亂中傷亡。

  本來可以通過改革民主、表達訴求、推進發展、改善民生等和平方式處理經濟社會問題,卻因當局執政不力和民眾情緒的失偏而走向激化矛盾的深淵,一發而不可收。相當一部分民眾紛紛走上街頭舉行示威遊行,要求推翻本國的專制政體。

  事件惡化到2010年底,出現了骨牌效應。北非和西亞的阿拉伯國家,以及其他地區的一些國家也相繼發生了以“民主”和“經濟”等為主題的社會運動。這些運動,多半採取公開示威遊行和網絡串連等方式,此起彼伏,甚至有與現任政府對抗的反對派異軍突起,並伴有暴力事件的發生,外部勢力插手也很厲害,其來勢之猛、範圍之廣、爆發之烈、影響之深、後果之重,為世界所關注。

  目前,“阿拉伯之春”並非像西方國家和西方媒體所炫耀的那樣美好,是什麼“和平抵抗運動”,“一個新中東即將誕生”,“阿拉伯的覺醒”、“阿拉伯起義”,等等,而成為受西方勢力慫恿的反政府運動,埃及、利比亞、也門、敘利亞等國家,阿爾及利亞、約旦、沙特、阿曼、巴林、摩洛哥、科威特、黎巴嫩、卡塔爾等其他阿拉伯國家,以及部分非阿拉伯國家等,危機不斷,深受其害。

  6月23日新華網在報道中説,一名叫“HUSSEIN IBISH侯賽因—伊彼仕”的作者,在美國近期出版的《外交政策》雜誌(7—8月合刊)上刊文,用數字對這場“阿拉伯之春”究竟值不值的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其內容、觀點、結論令人折服,“阿拉伯之春”並沒有達到本該達到的目的。突尼斯、埃及、利比亞和也門政府先後倒臺,而這些國家的人民也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透過這篇署名文章,我們進一步看出這種代價的付出,有很多是不可逆轉的。比如:平民的喪生,是永遠的人類之痛。在埃及、利比亞、也門和敘利亞這4個最動蕩的國家,從動亂開始到現在,就有多達 50000人死亡的悲慘記錄。生命的離去,讓損失永遠定格在一個字上,那就是“死”。

  不僅如此,還有巨大額度的經濟損失。去年在巴林、埃及、利比亞、敘利亞、突尼斯和也門這些國家,國內生産總值蒸發了大約200億美元,公共財政也損失超過350億美元。經濟的下滑,必然會挫傷民生硬肋,民不聊生已經變成殘酷的現實。

  最有代表性的、危機日甚一日的國家,就是敘利亞,目前已經成為“阿拉伯之春”的不幸産物。敘利亞岌岌可危的現狀,直接説明鬧“阿拉伯之春”這場革命太不值得。“如果想要推翻巴沙爾政權,就需要付出極高的鮮血和財産代價,現在已是明擺的事實。但是血腥的鎮壓,迫使大量的敘利亞人考慮除巴沙爾之外,其他人會是更適合的替代者。”文章點到了敘利亞危機的要害,敘反對派還在反,堅持武裝推翻巴沙爾政權確實不可取。

  “阿拉伯之春”不會帶來和平,更不會將人們帶進鮮花盛開、生機盎然的春天。而它繼續鬧下去,則會帶給人們“寒冬”,國不將國,家不將家。因此,想要過上美好的生活,必須走和平發展之路。

  而改進領導工作,實行民主與法治,積極變革機制,有效促進公平,大力提高執政能力和水平,改善民生,為人民服務,才是唯一的出路。作為民眾,也只有愛國、愛和平、愛改革,才能建設好、發展好、穩定好自己的國家和民族。除此之外,都是邪路,走不得。

熱詞:

  • 寒冬
  • 民主
  • 也門
  • 利比亞
  • 阿拉伯國家
  • 外交政策
  • 提高執政能力
  • 政權
  • 國內生産總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