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寧新春:慶端午要以延續精神為念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2日 17: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隨著日前“東莞龍舟第一景”——萬江龍舟賽的上演,端午節的氣息越來越濃了。但除了水鄉片較傳統的端午龍舟賽,東莞各鎮都有自己的端午民俗。有網友羅列了部分鎮街的端午民俗,清溪的包客家粽吃團圓飯、洪梅的已嫁女提粽子回娘家、樟木頭的客家人端午洗澡愛熏腳等皆有上榜。(6月20日《廣州日報》)

  當我們的生活節奏快到只記得粽子的味道,也許年長者還會偶爾念起曾有過的齊心協力同劃龍舟的好時光,然而,這些都表明我們的民族文化與我們正日行日遠,只有依稀淡薄的文化氣息還在唇齒之間遊蕩。“@理工短號群主吳生”説,唯有端午臨近,超市裏的粽子開始熱賣,他才意識到節日的來臨。儘管如此,他也只是買一袋粽子回家煮了吃,要麼就是和朋友三三兩兩地進餐館,舉杯暢飲,全然忘記了還有民俗的存在。這種看法代表了許多人當下的對節日的態度,是否有文化脈絡延伸至今,不是其關心的對象,所關心的是由此帶來的口腹的滿足。對此,有網友建議,相關職能部門和一些研究機構應該把各鎮街的端午習俗進行整合推銷,讓市民不至於遺忘自己的傳統文化,並將其傳承下去。

  隨著老一代的逐漸淡出,新生代對歷史的隔膜,與傳統的疏離,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我們心情不無複雜地發現,韓國把我們的端午節申請了非物質遺産,而且對我國其他的文化成果也是虎視眈眈,這足以讓全體中國人愕然兼慚愧,漸漸以至於憤怒起來。然而,破壞傳統,任傳統文化流失,多數國人不為所動卻是由來已久的事情。從換代以來,中國的傳統文化大致罹難已有三次。五四時期,提倡“德先生”與“賽先生”的新派對傳統進行系統性的討伐,從主張文字的廢除到對思想的徹底否定,傳統文化險些斃命;此後的文革期間,傳統又遭一次浩劫;此後,改革開放至20世紀末左右,千帆競發,舉國西望,傳統更趨凋零;21世紀以來,新儒學興起,卻讓人驚訝地發現,新儒學大幅擠壓了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更趨功利,目標卻是指向國教之地位,這對浩瀚的中國傳統文化來説,其遮蔽作用非常嚴重,妨礙了對傳統的保護與全面研究。

  就當下而言,思想上與傳統無法連通,難免失去文化之根。當日韓漢服依然是居家服飾時,中國的一個女中學生穿著漢服走進校園居然成了轟動的新聞。今年3月19日,浙江永康麗州中學一名高三女生穿著漢服,手上拿著一杯豆漿和一個粽子,走在教室外的走廊上。這位女生的態度很明朗,自己喜歡漢文化,喜歡漢服服飾的大氣和精美,想借著穿漢服的行為藝術來傳播漢文化。然而,接下來的事情,本來更應成為新聞的卻已是無人關注了,學校居然把此女生趕緊送回家了事。其理由是,為不影響學生正常學習。不難看到,許多學校已然失去了兼容並包的思想,對傳統已當另類看待,如此,傳統豈能不受傷。

  2011年,我國確定了文化強國戰略,東莞也提出了文化東莞建設的目標。但是,如果不能正視傳統,找出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徒具傳統形式的繼承,顯然不足以打造文化東莞,也無助於文化強國之大計。面對傳統,許多學子或者學者常用華麗的辭藻去堆砌空洞的文章來感嘆,然而,感嘆恐怕不足以表現傳統厚重之萬一,真正緊要處,還是切實關注、保護我們正在慢慢遺失的民族驕傲。

  台灣忠信工商學校的校長高震東在內地演講時説,“什麼是愛國?哪是愛國?什麼都是愛國,哪都是愛國!”愛國在於細微處,在於既吃粽,又能遙想起屈原,並以其哀民生之多艱而上下求索的精神勉勵自己。當屈原在江上一葉飄搖,為理想四處奔波終於沉江時,後世的紀念如果僅僅轉化成口中之粽,水中之龍舟,而缺乏精神上的遙接千古、文化上的革故鼎新,那珠玉難免蒙塵,文化自然失魂。

  若要傳統生生不息,精神自當世世傳承。端午節來臨,遙思古人,願古人不古,魂兮歸來。

熱詞:

  • 群主
  • 麗州
  • 漢服
  • 民俗
  • 漢文化
  • 新儒學
  • 粽子
  • 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