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詹勇:驅散“精神留守”的陰雲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5日 07: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在流動時代中成長的許多孩子,面臨著親情饑渴、關愛缺乏等問題。精神上的“留守”狀態成為他們心靈一角最觸目驚心的標識

       兒童節雖已過去,但關於兒童的話題與思考依然在繼續。

       日前,一部3分多鐘的視頻短片《給愛多一點時間》,講述了一個農村留守女孩用5年時間盼來了有父母陪伴的兒童節的故事。片尾字幕“父母的時間是對孩子最好的禮物”讓很多人心裏一動。而近日發佈的一項社會調查顯示,流動兒童群體成為家庭暴力重災區。纍纍傷痕讓人心疼,但孩子心靈會刻下怎樣的印記更使人憂心。

       這些其實都指向同一個社會癥結:在流動時代洪流中成長的許多孩子,更突出地面臨親情饑渴、關愛缺乏等問題。從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的空間距離産生“心理疏離”,到城市生活壓力之下的家庭暴力潛流,精神上的“留守”狀態成為他們心靈一角最觸目驚心的標識。

       在教育學上,父母被視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最好的成長是與父母在一起,在愛的注視下漸漸長大。那些“精神留守”的孩子們,在暮雲四合的村口苦苦守望父母歸來,在午夜夢回的囈語中念叨著爸媽,在回家挨打的恐懼中沉迷于城市網吧,孤獨與緊張、失落與焦慮,成為這個年齡段本不該時常體會的心理感受,化為籠罩童年的重重陰雲。

       這樣的心理狀況造成的後果,不僅僅是個體成長的問題,更是市場化、城鎮化迅猛發展的進程中日益凸顯的社會問題。在廣西天等縣溫江村,新生代農民工從“被遺忘的角落”衝向城市,“砍手黨村”的惡名向人們警示著道德畸變、心理失衡對一代人的毀傷;在浙江僑鄉青田,一些留守兒童在自家別墅陽臺上顧影自憐,“捧著歐元的精神孤兒”訴説著幼小心靈渴望用物質之外的力量來充實。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兒童的心靈。實際上,近年來“精神關愛”的陽光,正傾灑在越來越多留守兒童、流動兒童身上:“代理媽媽”的出現、“兒童之家”的成立、城市教育資源的共享、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建設……怎樣減少孩子們為“不完整的城鎮化”付出的幸福代價,正處於艱難探索中。

       “媽媽,我不要新書包,只要你回來……”農民工陳九英無意中看到女兒的日記,“心在滴血,卻又不得不遠離孩子,到城市裏謀生”。也許,當我們的社會讀懂並破解了這樣的無奈與痛楚,“精神留守”的陰雲才能被驅散,5800多萬留守兒童與父母“在一起”的願望才會不再遙遠。

熱詞:

  • 兒童節
  • 留守兒童
  • 農村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