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鳴一凡:舌尖上的中國,感動之後更有啟示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7日 09: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一部以美食為主題的七集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短時間內引爆觀眾的“胃口”,迅速躋身微博熱門話題榜。對於《舌尖上的中國》意外走紅,不少觀眾坦言是“眼淚與口水齊流”,被紀錄片所流露出的人文關懷精神所感動,“結合了親情鄉愁,會聯想到自己在外時候對家鄉菜的想念”。

  無論是從播出時間、還是從紀錄片本身定位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不具備成為熱播劇的潛質。然而,在過去的一週裏,一場“吃貨總動員”的奇跡已被見證——這部飽含質樸與溫情的紀錄片“完敗”同期所有電視劇。無數觀眾連續幾個深夜,守在熒屏前,看得口水橫飛,甚至連那些“不看電視劇多年”的80後,每晚也按時鎖定央視一套,坐等這部傳説中的“吃貨指南”。

  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一部深夜播出的紀錄片能夠迅速走紅,甚至達到讓觀眾看得“眼淚與口水齊飛”的地步,實屬罕見。《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何以能夠在口舌之間感動整個中國?我們又從其中得到什麼啟示?

  不可否認,在各種添加劑氾濫、食品安全遭遇前所未有挑戰的今天,強調傳統飲食的安全觀念,契合當今人們的心理需求。通過對各地美食製作流程和各種美好“團圓”場景的渲染,不僅能夠牢牢抓住觀眾舌尖的味蕾,還能潛移默化地喚起每一位觀眾心中那份刻骨的“鄉愁”。那些年,我們一起吃過的家鄉美食,一起走過的街道,那些鐫刻在回憶裏的天天與年年。當那些你再熟悉不過的食物被放大得猶如一種理想時,《舌尖上的中國》擊中的不止是濃濃的鄉愁,還有那舌尖上的“永無鄉”。而《舌尖上的中國》所傳達的平靜和溫情,正是現代中國人所追逐的“永無鄉”。

  可以説,引發共鳴是紀錄片最常使用的手法,《舌尖上的中國》則將其應用到了極致,這也是那些鴻篇巨制的紀錄片無法比擬的。在大多數人眼裏,紀錄片通常被視為精英們的消遣,應該是較為枯燥的。然而,《舌尖上的中國》卻把紀錄片的格調高雅與電視劇的市井百味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産生了一種獨特的化學效應——不僅讓觀眾既流口水又長知識,還能時而不時在情感上引起觀眾的共鳴。正如導演所説,“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來做這個紀錄片”,這也是《舌尖上的中國》最初也是最終的定位。

  準確的定位無疑是《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成功的關鍵之一,這也不得不讓我們反思在紀錄片的製作過程上,我們是不是應該降低記錄片的準入標準,讓其更加貼近生活、走進生活,真正做到雅俗共賞。讓每一位觀眾都能夠在紀錄片中找到情感的寄託,精神的共鳴,這才是紀錄片真正吸引人的地方。《舌尖上的中國》所引發的轟動效應遠超同期的“穿越劇”“宮廷劇”就是明證。這也給有關部門提了醒,遏制“穿越劇”“宮廷劇”氾濫,多多製作優質的、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紀錄片沒準還是個捷徑。其實,無論是紀錄片的製作,還是各種文化的提升與傳播,並非一定要鴻篇巨制,波濤洶湧,有時貼近生活的涓涓細流更能滋潤心田。

熱詞:

  • 鄉愁
  • 宮廷劇
  • 永無鄉
  • 胃口
  • 穿越劇
  • 電視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