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知遇:欲解決水浸,先解決“近視”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0日 10: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5月5日一場暴雨,廣州天河立交再遭水浸。廣州市水務部門昨日表示,目前天河立交防澇工程已基本完工,改造後的排水系統已具備抵禦69毫米/小時降雨量的能力,該地段發生內澇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要説廣州有多少個暴雨內澇區域,可能永遠都統計不完。這不完全由老天決定的,而更是歷史欠賬與規劃設計考慮不足的綜合産物,排水設施只能是一種治標式的惡補,相反,如果能未雨綢繆,那麼有內澇根本就不會成災。所謂未雨綢繆,不是説像天河立交這種單一樣本,今天著力治好這個地方,而是説整個城市基礎必須具備100年、500年那樣超前的設計思維。

    在咱們中國,最不懼暴雨的城市,不是首都北京,也不是國際大都市上海,而是青島。早在100多年前,德國人就為這個小地方設計了先進的排水系統,單是雨污分流模式,即使今天,還有很多中國城市未能做到。相比之下,廣州並非沒有錢,做起大項目動輒百億,但對補救式的排水改造,也只能今天這裡補一點,明天那裏補一點,似乎沒法進行整體手術。如此不斷地為歷史欠賬埋單,新賬還總在繼續出現。

    許多地方都習慣忽視無形的城市基礎,甚至不喜歡超前的基礎設計,寧願開通10車道沒人跑,也不願把一個個新區的排水系統做得更加百年一些。

    因為所謂基礎,都藏在熱鬧都市之下,看不見,無法炫耀,並非某些官員優先選擇的關注內容,因此它佔GDP投入往往有限。無論教育、排水、食品安全還是治安法制,其實都是城市的基礎。10年、30年前的短見,決定今天的現狀。如果已經意識到高樓密集將是城市的趨勢,卻依然用落後思維來打造排水系統,必然導致今天的內澇;如果知道人才之爭核心在創新力和素質,可還是著迷于升學率,今天這樣的後果也就不奇怪———全社會創新後勁不足,城市缺乏國際影響力。

    但願像天河立交這樣的黑點真的能治好,而不是某一天又打回原形,原因是暴雨“N年一遇”。

熱詞:

  • 內澇
  • 暴雨
  • 立交
  • 水浸
  • 排水系統
  • 治好
  • 升學率
  • 設計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