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李曉亮:證書人生”更多烙印著個體認知偏狹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8日 07: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西都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關於“評獎經濟”的報道,去年曾一度喧囂于媒體。明裏打著頒獎的幌子,暗地卻豎著斂財旗子的各式“偽評獎”,都被媒體一一剝下了畫皮。哪怕名頭再響,級別再高,只要不具備基本的公正、權威和公信,只要參評者掏錢就能中標,出點工本費、入會費就能得獎,那麼這樣的獎項,就如同兒戲。

  隨著監管部門的專項清理整治,不少“偽評獎”漸漸銷聲匿跡。對這種評獎式的斂財路數,一般人或已認清。不過,之於十幾年如一日沉溺其中的“獲獎饑渴症”患者而言,即便打掉一批“歪獎項”,他也未必能從此超脫。

  廣東肇慶五旬教師杜偉新,不幸位於此列。17年間,他省吃儉用,傾盡家財,購買了各種有著唬人名頭的證書200多個。據説花在各種證書上的錢有十多萬元,幾乎傾盡畢生積蓄。用家人的話説,他現在窮得只剩下獎狀了。

  先不管騙人獎項如何害人,至少就事論事,在“杜偉新十年買獎”一事上,他個人的偏執或曰病態程度,可能遠超了那些獎項的平均殺傷力。這並不是否認那些偽評獎的社會危害性,而是説杜偉新這一個案,也提供了其他的反思維度。就是在整體的“歪評獎環境”沒有根本改觀前,杜偉新式的個體救贖也需要正視。

  平心而論,對這個“獲獎專業戶”渴求獎項認可的心理,我並非不能理解。記得中學時期,在班級徵訂的各種文學刊物夾縫中,各種野雞類文學大獎賽徵文小廣告,對一個懷揣文字夢的中學生而言,那種誘惑難以言傳。所幸,在語文老師兼班主任苦口婆心的開導下,我最終認清了這種徵文頒獎的騙錢性質。

  相較而言,我幸運在當時就遇到一個及時打消自己虛榮念頭的班主任,而杜老師的可悲之處在於,偏執與“偽榮譽”的循環,內化成一種精神春藥。更可悲的是,他並未意識到自己這種認知缺陷,不但沒能及時回頭,反而一再向學生炫耀自己的“榮譽認證”。

  從個案講,杜偉新的際遇似乎是個體悲劇,不應上綱上線。但依賴“名不如實”的證書,來尋找價值認可,則未免本末倒置。一個迷戀寫詩的老“文青”,由於“不務正業”,十多年間,從重點中學到了農村小學;因買獎而無錢為母治病;整日活在別人言不由衷的恭維中。其悲情身影,跟孔乙己們頗有些相似。

  杜偉新的200多個證書,和曾出現的“五道杠”亦如出一轍。以為證書可以換來主流價值的認可和褒獎,殊不知不管證書真假,這樣的個體認知都是偏狹的,最終換來的也只是一道精神枷鎖。

熱詞:

  • 個體悲劇
  • 證書
  • 評獎
  • 文青
  • 獎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