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佘宗明:自來水搭上“環境風險”列車?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9日 07: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西都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佘宗明(北京媒體人)

  最近,自來水被推上輿論漩渦。據媒體報道,2009年,住建部曾對全國城市飲用水水質狀況做普查,但至今未公佈結果。多位業內人士稱,此次檢測結果實際合格率僅50%左右,金屬污染等嚴重。調查顯示,全國城市供水管網普遍低劣,不合國標的灰口鑄鐵管佔一半;中國內地無一城市實現直飲水。(5月8日《都市快報》)

  在生態千瘡百孔的今天,水污染已是新聞中的“常客”。如今,“自來水合格率僅50%”的消息,再度引起關注。它是否屬實,尚待核實。可毋庸質疑的是,水污染現象已屢見不鮮,也透支了生態的承受力。

  據監察部統計,中國水污染事故近幾年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今年1月,柳州“鎘污染”帶來的飲水危機,曾擾攘一時;2月的鎮江船舶排污,也引發了當地百姓“爭搶純凈水”。某些地方,甚至出現“有水皆污”的堪憂景象,造成“水質性缺水”的困境。

  水弄臟了,是生態治理“欠賬”的後遺症。溯源之下,環境破壞型的發展模式當屬禍首。“污染”與“發展”的簡

  單對換,為發展埋下禍根。在短視思維下,生態倫理被漠視,環境活力被掏空,生態成本也在逼近危險臨界點。

  粗放型的生産,堆砌了現實中的環境風險;而資源調度中的一定程度的失控,則加劇了生態危機。供水管網的破陋、經常爆管,易衍生出二次污染,加重了水質隱患。對供水設施的監管孱弱,自然難辭其咎。令人後怕的是,“內地尚無城市實現直飲水”,言下之意,水質欠佳已演化為輻射面極廣的生態危機。

  自來水隱患,則讓風險升級。“共食惡果”之憂,讓所有人都無法置身事外:當以反思與慎為,來彰顯對生態的敬畏和呵護。將“環境道德”內化為價值自律,固然重要;訴求制度架構上的完善,更不可或缺。水質標準“與國際接軌”成紙上談兵,供水設施老化,都指向了監管缺位、制衡乏力。之於損壞水源生態的舉動,也理應有銳利的問責“利器”。

  自來水危機,是環境風險和疲軟治理的外延“交集”。它鏈結著經濟轉型的宏大命題,也關乎公共治理的韌性。循序消解,才能消除縈繞在自來水上的疑雲。

熱詞:

  • 環境風險
  • 環境道德
  • 自來水
  • 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