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岳麓士:巴林小亦大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3日 10: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巴林王國是個袖珍國家,國土面積不到712平方公里。就幅員而言,它不僅是阿拉伯大家庭中最小的弟弟,在亞洲國家中也只能位列末尾。

       據地質學家考證,巴林原是阿拉伯半島的一部分,不知大自然的神功何時將其劈離半島,成為飄浮在波斯灣西南部的一艘“孤船”。

       巴林由40個島嶼組成,最大的巴林島南北長48.3公里,東西寬16.1公里,在巴林島上開車,無論是橫穿還是縱貫,都不需要多長時間,就能見到碧波盪漾的大海。在一般旅遊者眼中,巴林的景點似乎只有三個一:“一棵樹、一口井、一座橋”。

       “一棵樹”是指漫漫沙海深處的“生命之樹”。這棵樹的奇特之處是周圍沒有任何水源,卻頑強地存活了400多年,至今生機盎然。彎曲的樹榦及繁茂的枝葉像傘蓋一樣鋪展開來,遠看就像一叢灌木,為地上一切可能的生命提供陰涼和庇護。巴林人深信,“生命之樹”所在地就是傳説中的伊甸園,它的堅韌與不屈,正是巴林民族精神的象徵。

       “一口井”是指巴林最早的油井。1931年,巴林開始在賈拜爾杜埃沙漠勘探石油,鑽至612米深處發現輕質低硫原油。1932年6月,巴林阿瓦利油田第一口油井噴出原油。這是整個海灣南部地區的第一口油井。巴林人將這口井命名為“埃米爾一號”,在井旁豎碑紀念,並修建了一座石油博物館,向世人述説石油開採對改變巴林面貌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一座橋”是指連接巴林和沙特阿拉伯之間的跨海大橋。這座大橋于1986年建成,耗資12億美元,長達25公里。該橋造型別致,偉岸壯觀,宛如淩空海上的長虹。因橋的主體部分在沙特境內,投資也出自沙特,故名“法赫德國王大橋”。在兩國邊界相距千余米處,各建了一座式樣雷同的觀光高塔,就像一對孿生兄弟。塔上有一層環型咖啡廳,四週是鋼化玻璃大落地窗,視野開闊,遊客可乘電梯上塔休息,俯瞰大橋雄姿。巴林人把“法赫德國王大橋”看成是聯結過去與未來的紐帶。

       其實,巴林可看的地方遠不止這“三個一”。巴林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資源,名勝古跡遍佈各地。考古研究表明,在巴林首都麥納麥城中上萬個隆起的土丘下面,埋藏著兩座5000年前的古城,是幾乎與古巴比倫王國齊名的迪爾蒙(Delmon)王國首都。鮮為人知卻自成體系的“迪爾蒙文明”,讓一度被認為是“萬冢之島”的巴林深感自豪。

       “迪爾蒙文明”是海灣地區出現的早期文明之一。在美索不達米亞遺址中出土的楔形文書泥板,記錄著蘇美爾人的創世神話,同時它將“迪爾蒙”描述為“神聖的”和“純潔的”地方;巴比倫時期的史詩則將“迪爾蒙”比喻為“太陽升起之地”和“永生之地”。在巴林島卡拉特發現的大約從公元前2300年至16世紀的多層次古文明遺址,其結構包括住宅、公共場所、商貿、宗教和軍事設施。這處遺址被認為是“迪爾蒙文明”的重要標誌,2005年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為了發掘和保護“迪爾蒙文明”遺産,巴林人作出了令人欽佩的努力,不惜斥鉅資修建了海灣地區最大的歷史和考古博物館,用以進行歷史文化和民族傳統教育。

       悠久深厚的文明底蘊,造就了巴林人寬廣博大的胸懷。在今天巴林110余萬人口中,外籍人佔49%。巴林社會的多元化不僅體現在人口結構上,也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麥納麥早已成為國際性的金融、商業和旅遊中心之一,這座古舊風物和現代氣息相得益彰的都城,市場開放,環境寬鬆,交通便利,服務優良。高聳的旅館、銀行和辦公大樓與低矮的阿拉伯老式民宅比鄰而居,曲徑小巷與通衢要道錯落交織,身著黑色長袍的婦女與裝扮時尚的靚女並肩而行。巴林不僅是中東地區第一個開通衛星地面站的國家,也是第一個舉辦F1(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這種大型賽事的海灣阿拉伯國家。站在9層高的巴林國際賽車場貴賓觀看塔上,極目四望,馳名世界的賽車場、能容納5萬觀眾的看臺和500名記者工作的媒體中心等新穎建築與沙漠融為一體,不能不由衷讚嘆巴林人展示國家形象的大手筆。

       巴林的確很小,但小中亦有大。

熱詞:

  • 巴林王國
  • 國土面積
  • 阿拉伯
  • 亞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