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歌仔戲《蝴蝶之戀》:傳統戲曲與現實人生的交織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1日 09: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歌仔戲《蝴蝶之戀》。

  廈門市歌仔戲劇團和台灣唐美雲歌仔戲團聯合創作演出的《蝴蝶之戀》近日再次來京演出,再次感動了很多人。作品描寫廈門歌仔戲小旦演員雲中青和台灣小生演員雨秋霖同演《梁山伯與祝英臺》而相愛,中青的母親阿珠因自己的痛苦經歷而反對女兒嫁給秋霖。但女兒與秋霖真摯相愛,難以阻擋,阿珠只好同意秋霖回台灣稟告父母,準備婚禮,體面地迎娶中青。不料形勢突變,兩岸分隔,秋霖再難回來。兩人苦苦相思,堅守“生死不變”、“永不分離”的諾言,38年後再次相見,已是白髮翁嫗。

  由兩岸分隔造成的悲劇故事並不鮮見,但創作者把它放到歌仔戲演員身上,特別是扮演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兩個演員身上,就更增強了悲劇的韻味。造成古人和今人的悲劇的原因是不同的,但相愛相思的情感是相通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中國民間文學的瑰寶,堪稱中國古代愛情之絕唱。許多劇種都有這一劇目,而歌仔戲則是兩岸人民都熟悉和喜愛的劇種,《梁山伯與祝英臺》又是歌仔戲最有代表性的劇目。1925年廈門的雙珠鳳戲班改唱歌仔戲,掀開了閩南歌仔戲新的一頁,而他們演出的第一個戲就是《山伯英臺》。而在台灣,大約從1925年開始,歌仔戲就成為全臺最受歡迎的劇種。《山伯英臺》也是最受歡迎的劇目。早期歌仔戲藝人歌仔助在宜蘭教的第一個戲就是《山伯英臺》;由《山伯英臺》等劇目産生了“哭調”,豐富了歌仔戲的音樂。

  《蝴蝶之戀》創作者採用了現實人物與戲中人物對應、疊加的方法。舞臺上演“草橋結拜”,自然引入兩個人的關係,“臺上樑祝兩相愛,台下生旦心相隨”。兩個人的內心情感,通過唱《梁祝》表達出來:“山伯英臺兩相愛,十八相送表心懷,我與你,情如海,此生永遠不分開。”兩個人拉起一件戲衣起舞,翩翩如蝴蝶紛飛,嚮往美好未來的心情也在放飛。秋霖要回台灣,中青相送,又與“十八相送”相疊加。戲中的梁祝唱:“杭城同窗已三載,兄弟相送情依依。”而現實中是中青送秋霖:“梁祝相送情依依,我送師兄怕分離。”秋霖唱:“十八相送兄送小弟,師妹送我步難移。”在分離後的漫長時間裏,他們憑藉著戲裏的唱詞回憶著美好的日子,表達無盡的相思,寄託重聚的願望。“祝家小妹倚窗望,二八三七四六等著郎。”舞臺上演“樓臺會”,現實中雲中青和雨秋霖分別撲向想象中的情人——舞臺上的山伯和英臺。歌仔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悽婉的曲調把兩個人無法言表的情感深刻地表現出來,具有打動人心的藝術力量。分離後兩人各有痛苦的經歷。這邊是十年動亂不許演傳統戲,中青被迫離開舞臺;那邊是世風日下,一些人把《梁祝》演成低級庸俗的戲,使秋霖悲憤莫名。但是《梁祝》在他們心中,使他們能等待幾十年直到再次重逢。

  由此可見《梁山伯與祝英臺》這樣的民族民間經典作品所具有的永久的生命力,它是兩岸人民共同的財富。從雲中青和雨秋霖的堅貞情感可以看到今人從古代的、民間的作品中所受到的情感的熏陶。雲、雨二人又演繹了一齣現代的愛情絕唱,這也是對民族藝術的心靈的傳承。

  由兩岸藝術家共同創作這部作品具有特別的意義。編劇曾學文對歌仔戲的歷史和藝術特點有深入的研究,對兩岸的文化交流做了很多工作,他的劇作《邵江海》表現了早期歌仔戲藝人邵江海對藝術的奉獻和悲劇人生,受到兩岸觀眾的歡迎。《蝴蝶之戀》是《邵江海》之後的又一部力作。導演韓劍英、安鳳英,音樂設計江松明、朱偉捷、劉文亮(台灣),舞美設計黃永碤、林宏恩等共同創造了精美的舞臺形式。一組組或真或幻的雙人舞創造出蝴蝶翻飛的意象,如泣如訴的歌仔戲的曲調像細雨一樣滋潤觀眾的心田。來自兩岸的演員莊海蓉(飾雲中青)、唐美雲(台灣,飾雨秋霖)懷著對歌仔戲和祖國歷史文化熱愛的情感,創造了新的舞臺形象,把傳統和現實緊密連接起來,做出了有意義的貢獻。

  《蝴蝶之戀》在大陸和台灣的演出都引起強烈反響,希望這部作品在演出中不斷加工提高,成為優秀保留劇目。

熱詞:

  • 梁山伯與祝英臺
  • 雙珠鳳
  • 梁祝
  • 傳統戲曲
  • 蝴蝶之戀
  • 邵江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