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來論:“直升機救女嬰”如何才不會“偏離航線”?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0日 07: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YV央視網評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武潔

       日前,廣東省人民醫院出動直升機,把五個月大的先天性心臟病女嬰從汕頭市接到廣州救治,這趟花費近兩萬元的“空中120”引發了市民對社會公平的質疑。醫院方面對此回應稱此次救助是一次演練,公安廳、醫院、孩子病情條件都具備。救急是第一選擇,無法做到免費。(《新京報》4月9日)

       明明為了救女嬰不惜成本,使出了渾身解數,卻反而遭來質疑,落下不是,對此,醫療機構恐怕也覺得冤枉並頗感鬱悶。應該説,對於120急救,公眾顯然並不陌生。不過,相比常見的救護車,“空中120”的確有些稀罕。不僅如此,既然“直升機救女嬰”的花費高達兩萬,成本如此高昂的“空中120”究竟誰用得起?會否最終成為有錢人專享的待遇?又是誰家女嬰如此幸運的受到眷顧?也就不免引發質疑,惹人遐想。

       對此,廣東省人民醫院回應稱,這只是“空中120”的一次演練,作為醫療救護納入應急體系的一次試運行,希望未來能常態化運作。至於孩子的病情,也完全符合實施空中救援的條件。一場演練,不僅練了兵,還實際派上了用場,完成“救女嬰”的使命,這樣一舉兩得的事兒要説無可非議。事實上,就連消防演習也不可能沒有成本,而相比消防意識與能力的養成,演習成本顯然划得來。同樣的道理,要練就“空中應急醫療救援”的能力,當然也不能捨不得花錢。目前空中醫學救援在我國仍是空白,一旦遇上交通嚴重堵塞,尤其發生重大災難時,空中醫療救急的缺失難免會成為致命短腿。既然“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對於“空中醫療急救”的適當投入,未嘗不是滿足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之需的一個必然趨勢。

       事實上,醫療急救其實隨最能體現“時間就是生命”的場合,而空中醫療救急在時間上的優勢其實毋庸置疑。在這方面,一些發達國家早已建立了完備的空中醫療急救體系。例如,澳大利亞分佈在21個基地的53架救援飛機,每7分半鐘就有一架執行醫療任務的飛機起飛,服務地域相當於澳大利亞國土面積的80%,救治運送病人27萬餘人。德國從1980年初開始運用“空中急救車”運送傷病員。到90年代初,已發展到30個直升機救護站,覆蓋全國95%的國土面積,實行50-70公里半徑空中網絡急救,10分鐘就能趕赴現場,在日常危重急症救護上也起到了對地面急救的補償作用,成為世界上空中急救最發達的國家。

       當然,時間不只是生命,同樣也是金錢,“空中醫療急救”的高昂成本,究竟如何負擔,由誰支付,自然是個不容回避的問題。不過,假如因此便認定“直升機救命”必然成為富人特權,其實也有些想當然。事實上,無論在德國、美國還是日本,對於承擔空中救援的高額費用已有較成熟的經驗,碰到突發事件、意外傷害、急症危急的情況,保險公司都可以為病人承擔部分費用,這大大減輕了個人需承擔的經濟壓力。這些國家的經驗是,真正空中急救的費用並不是很高,一方面是由於保險公司承擔了部分費用,另一方面是隨著用戶量的上升,均攤在每個用戶頭上的費用大幅下降。例如,加拿大曾用醫療專機送一位重病的中國留學生回國,因為這位留學生加拿大留學期間參加了保險,雖然醫療專機的總費用將超過10萬美元,卻沒有額外收取當事人任何費用。可見,只要建立起完善合理的支付體系和機制,“直升機救命”完全有望飛入尋常百姓家。

       最後,發展“空中醫療急救”,也同樣需要避免浪費,在這方面,不少醫院為航空救援投鉅資建設的停機坪成為擺設,甚至荒廢,就是個必須吸取的教訓。假如“空中醫療急救”僅僅成為一個花錢的理由,顯然難免吹大泡沫,造成浪費。從這個意義上説,“空中醫療急救”資源的配置其實必須首先根據人口和急救需求進行合理的總體規劃,而為了防止“空中急救資源”遭濫用,也必須對其使用有嚴格的限定,並建立起透明監督的機制。唯此,“空中醫療急救”才不會“偏離航線”,而“直升機救女嬰”才不會遭來質疑。

熱詞:

  • 直升機
  • 救女嬰
  • 空中120
  • 醫療救護
  • 空中救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