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來論:“餐蟲”咋爬進農村學生飯碗的?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2日 09: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央視網評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王旭東

       國家實施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至今已有4個多月。試點校學生每人每天可獲3元撥款補助,部分學校因衛生存隱患等問題採購水牛奶等零食作為營養餐,供貨商可獲1元利潤。有學校因人手緊張無力建食堂做飯,校長對營養不良也不了解。計劃實施中還存在撥款拖延等問題。(4月1日《新京報》)

       3元補助,就有1元落入供貨商腰包,這是供貨商嗎?我看是“盜竊犯”,或者,給他們取個雅號叫“餐蟲”,胃口很大的“餐蟲”;這甚至不是雁過拔毛,而是直接剁掉雁的翅膀。別小看給農村孩子供應營養餐的利潤微薄,殊不知是“微暴利”。從農村孩子口中奪食,我們最容易想到的是,商家的驅利本能而昧著良心。當然,不排除這個成因,但除此之外呢?是否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餐蟲”到底是咋爬進農村學生飯碗的?

       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是一個系統工程,國家補助在不斷加大,只是整個工程的源頭。如果其中相當比例的資金在中間環節流失,如此“跑冒滴漏”,真正進入農村學生餐桌上的國家關愛就大打折扣,倒是中間商從中取利。有些農村學校不具備提供學生膳食的條件,權宜之計只能由供貨商提供,誰來供貨,學校有選擇權,物有所價,學校有監督權,就怕其中藏著貓膩,不排除有的學校及其領導也眼饞。曾出現城市的學生營養餐不“營養”,校企勾結,盤剝學生的先例。

       營養改善計劃本身需要“改善”。“最後一公里”現象,在營養改善計劃實施中呈現。這説明營養改善計劃存在“營養不良”。儘管有營養改善計劃的實施細則,但執行與落實得怎麼樣?執行與落實是一個“消化與吸收”過程,部分資金流失就是“消化不良”“吸收不全”。“餐蟲”之所以很容易爬進農村學生飯碗裏,是鑽了制度政策的空子。不及時彌補制度政策細節的瑕疵,“餐蟲”就會趁虛而入。或許,媒體曝光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問題仍在“潛伏”。不妨對營養改善計劃的開展情況來一次“普查”,讓所有的問題徹底暴露出來,再針對不同的問題對症下藥。“計劃”需要不斷的增添“營養”,那就是細則本身的完善、監督執行的到位、諸多問題的解決。

       民間的“微公益”可以給官方帶來啟發。從得知貴州畢節黔西縣中建鄉紅板小學多數學生常年中午餓肚子,到給205名學生端上熱騰騰的米飯、蕓豆酸菜湯,還有一個雞蛋,並承諾至少供應3年“免費午餐”,廣州、佛山等地的梁樹新、丁黎、彭衛友等人僅用23天時間,他們通過微博、論壇等網絡平臺募捐錢物,短時間內獲得眾多網友響應。借助網絡興起的這種草根公益名叫“微公益”。“微公益”的特點是,形式上的“一桿子插到底”,程序上的簡單化,監督上的多元化。營養改善計劃亦可以在細緻入微上下功夫。

熱詞:

  • 學生營養
  • 改善計劃
  • 供貨商
  • 餐蟲
  • 執行與落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