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來論:“地球一小時”,黑夜裏尋找節能光明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1日 08: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央視網評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王旭東

       3月31,世界自然基金會倡導的2012年“地球一小時”環保活動在全球各地展開。今年中國有124座城市參加活動(包括香港、澳門),相比去年的86座城市有所增加。2012 年“地球一小時”的主題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位環保家。(3月31日《羊城晚報》)
 
      “地球一小時”是全球性環保活動的品牌,以“熄燈”的形式倡導節能環保已成“國際慣例”。中國城市參加的數量在遞增,中國公民自覺參與的數量在遞增,這是一種量的積累。看上去是居安思危,其實是“居危思安”。事實上,能源的消耗和環境的破壞已讓大自然和地球很“受傷”,人類更“受傷”。污染嚴重的地方,明月不再明,天空不再亮,呼吸不再是清新的空氣,喝的也不再是乾淨的水……大自然給予人類的資源不是無限的,而且很有限。人類已面臨著能源緊缺的嚴峻問題,污染問題、全球變暖等越來越嚴重。
 
      “熄燈”是較直觀的節能環保舉止。“地球一小時”的功效,不限于由此而節省的電量,更在於“黑夜裏的思考”“黑夜裏的摸索”。一位詩人説過:“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黑夜能否給我們每個人一雙尋找光明的眼睛——節能環保如何走向光明之路。我們已經不能對環境污染、能源消耗等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PM2.5敗給了春節,恐怕也要敗給清明節。儘管低碳意識與行為開始走向我們的生活,但是高碳生活揮之不去,尤其在傳統習俗的驅使下,我們自覺不自覺地放慢低碳步伐。
 
      “地球一小時”要發揮品牌的號召力與發散力。“一週少開一次車”“無車日”等,可以認為是“一小時外”的實踐接力。一方面,由於節能環保活動很多是倡導型的,強制力不夠,導致功效打折扣;另一方面,政府承擔著節能降耗的責任,硬任務,逼迫在特寫時間段裏“拉閘限電”,臨時抱佛腳,導致負面影響超出節能效果。處於如此尷尬境地,説明我們還迷失于節能環保的征途中,行政的力量與企業及公民的配合尚未默契,甚至還會抵觸與抵銷。也説明發展與節能環保的辯證關係、和諧關係尚未真正理順,“邊污染,邊發展”和“邊發展,邊治污”等現象依然突出。
 
      “地球一小時”,時間很寶貴,地球在“休息”,人腦要思考。在環保、節能、減排上,我們沒有多少退路,僅靠自覺自律是永遠不夠的,需要有制度來約束,需要用法治來護航。在工業發展上,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要有嚴格的環保準入制,不能再維繫“一半是黃金、一半是污水”的發展模式。在生活層面上,低碳生活,僅有倡導是乏力的,還需要配套政策的“發力”。低碳生活需要低碳共識的支撐,需要低碳政策的導向,需要低碳經濟的保障。“地球一小時”,不能讓黑夜的寧靜悄悄流逝,我們要為此而加油——制度的建立健全,政策的與時俱進,環保的路徑選擇,節能的最佳捷徑。

熱詞:

  • 地球一小時
  • 環保活動
  • 節能
  • 少開車
  • 制度約束
  • 法治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