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堵力:養個娃娃何必步步驚心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6日 08: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一個新母親在面試保姆時遭遇了鄙夷眼神。“什麼?4個半月還不會翻身?你是有知識的,網上什麼都有你該看過吧,你兒子的大腦發育已經被嚴重耽誤了,他必須趕快接受專業的培訓,輸在起跑線上,不是鬧著玩兒的。”這位母親告訴我,她女友被知名專家告知,孩子8個月還不會爬是發育遲緩。老話説有苗不愁長,為什麼媽媽總是遭遇這種恐嚇呢?

  誰也不能允許自己的寶貝失敗,毫無疑問,“輸在起跑線”的理論像根金剛繩,從孩兒降生那一刻,就開始“綁架”中國父母。

  然而,育兒焦慮在全球化的今天,有蔓延的趨勢。據3月5日的《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父母也有育兒焦慮,“在孩子上大學前約有四分之一的美國人都在接受某種抗抑鬱或抗焦慮的醫學治療”。研究人員發現,美國“在外工作的美國母親今天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比20世紀60年代全職媽媽還多”。這反映在近期的暢銷書排行榜上,《養育寶貝》對法國父母的智慧讚賞有加;《愛斯基摩人如何為嬰兒保暖》則稱讚了阿根廷父母在特殊場合讓嬰兒熬夜,日本父母讓孩子彼此一決高下。而《虎媽的戰歌》雖然引來了眾多的批判之聲,但美國父母仍為虎媽帶來的焦慮牢牢鉗制——“如果不強迫孩子無休止地練習拉琴,是不是我們在剝奪他們到常青藤盟校就讀的前途?”

  教育焦慮其實是社會焦慮的投射。首先,隨著經濟一體化的浪潮,國際競爭白熱化,每個孩子剛出生就被置於一個充滿了叢林法則的競爭環境;其次,網絡和信息公開造成可選擇的教育理念、方法太多,使人容易舉棋不定;第三,全球性的污染和工作壓力令人生孩子變得比以往更難;最終,基於對教育失敗的恐懼,煽動孩子成長過程“步步驚心”明顯能養肥一群人。文章開頭那位媽媽經歷的恐嚇只是剛剛開始,從此在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都會有各路人馬為了推銷其服務、商品打出“起跑線理論”來要挾家長。畢竟,用錢來買踏實是最容易的,讓全社會都對孩子懷有一顆恐慌的心,對拉動經濟益處大大。

  商品在全球化,推銷技巧在全球化,父母教養孩子的焦慮自然也就全球化了。

  美國人最羨慕法國母親“教育孩子能夠安然面對自己的處境”。但,一個不能安然面對自己和孩子的處境的家長,又怎麼能讓孩子安然面對自己的處境?換句話説,焦慮的母親很難教出怡然自得的孩子。

  我身邊典型的例子,有些父母最初很“開通”,以“素質教育”、“讓童年留下歡樂”的名義不讓孩子課外學奧數學英語。可到六年級小升初了,一看別人升學簡歷豐富,又忽然板起面孔,成了教條的應試狂人。在觀念、角色的反復中,孩子被驟然加壓,難以適應,大人也陷入自相矛盾無法解脫。

  羨慕別人、否定自己是父母焦慮的根源。當父母必須有強大的定力,最痛苦的人往往是隨波逐流的人,總覺得別人的方法好,最後把自己的孩子弄得失去方向。

  虎媽焦慮嗎?堅持一種教育觀不動搖,如果她的孩子在習慣中接受了她的“法西斯成才觀”定期出息了,她有什麼可焦慮?據我所知,赴美的第一代華裔移民對孩子的教育抓得緊,一週報七八個培訓班很常見。沃頓商學院大二的華裔男孩告訴我,他從小在媽媽的鼓勵下學習刻苦,所有的業餘時間都在參加父母老鄉舉辦的私人培訓。“我學校的同學家都很有錢,開豪華轎車,還都非常聰明能力也強”。他説,“媽媽反復告訴我,她能給我的就是美國國籍,剩下的靠我自己爭取。所以我必須做的跟別人不一樣!”

  那些第一代赴美移民的年輕時代是,手裏拽著老大,一邊挺著大肚子一邊學外語考學位,還要掙錢養家,他們的生存焦慮大於子女教育焦慮。

  其實他們跟來城市的農民工有很多共同之處,沒有房子沒有存款,能蔭庇孩子的能力甚少。為了讓兒女能在陌生的地方紮下根活的好,只能逼著他們像自己一樣奮鬥。相比之下,在國內的大城市,剛出生就擁有兩三套房産和銀行存款的孩子,上進動力就沒那麼強了。

  適度的焦慮其實沒什麼不好,這個世界誰能永遠快樂、舒服呢?中國古話“學海無涯苦作舟”,父母只能儘量調動孩子的好奇心主動性,真能讓學習不苦?恐怕沒人有這本事。大家都説美國輕鬆,可學得好的人去華爾街搞金融年薪50萬美元,每天睡眠時間只有5個小時。學習上混日子的人只能掙年薪5萬美元,最終還是用數字衡量了人的價值。用《列子》裏的一個觀點:你要想休息,墳墓裏最舒服。

  於是,新移民子女將有根的人作為競爭的假想敵,老居民看到外來戶強勁的向上動力又心驚膽戰。學習種類和時間烘托出一種氛圍,沒有最多只有更多,大範圍的恐慌由此産生。

  在這種氛圍下,説到不焦慮,我很推崇曾經的女鄰居。她是日本人,從美國名校研究生畢業後,放棄了去紐約聯合國總部的工作,迅速結婚生了倆孩子,過著簡樸生活。雖然同學多在華爾街的銀行拿高薪,但她無所謂。

  她讓幾個月的孩子光著屁股和腳坐在冰涼的瓷磚地上玩玩具,冬天頂著四五級的風出門也不給孩子穿棉襖。經常有小區的老人圍著批評她、指導她,但這媽媽就是我行我素。

  她目標明確:趁年輕突擊把最重要最辛苦的事兒幹了,把養育孩子當成全新體驗,相當在讀博士;她分清主次,不為別人的成功所動,算清楚,等小兒子上幼兒園後,她也剛28歲,再步入職場又是一個好姑娘!

  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樣,掂量好自己的經濟基礎與孩子能力,作出判斷,然後堅持下去。想想,父母的焦慮情緒會傳染給孩子,在子女幼小的心中播種了不安全感,讓他們認為自己無法應對困難和挑戰,對自己所處的教育環境感到絕望又有什麼好處?

  不如該補習補習該玩樂玩樂,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並不是有你沒我,學習和快樂也不是生死仇人。有些課是教育的目的、有些則是升學的手段,分清它們,別把渡河的舟楫當作彼岸,就不會如此緊張了。此後,當好心人推介和讚美自己了不起的孩子時,你真心為人家高興;當商家用玄之又玄的理論刺激你時,你清醒地知道他的用心在於你的口袋;當你孩子不爭氣處處被同學趕超時,你給他足夠的耐心和等待。給了他做人的底線,給了他獨立的意志,還能怎樣差呢?

  如此磨煉下去,這個家長的內心會變得很強大:我的孩子起跑雖然慢點,但他像劉翔,衝刺特別快。

熱詞:

  • 步步驚心
  • 素質教育
  • 開通
  • 列子
  • 華盛頓郵報
  • 小升初
  • 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