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唐宋:文化的政治思考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3日 09: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把文化生活納入民生範疇。”這是全國人大代表鄭曉幸對政府工作報告的切身感受。“讓中華文化走出國門、融入世界,是大國崛起的必然趨勢,也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這是閆冰竹委員的建言倡議。兩會上,代表委員從國計民生的角度、從治國理政的高度,把脈中國文化,建言文化強國的“路線圖”。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繁榮發展文化,是代表委員的共同呼聲,也是億萬人民的熱切祈盼。簡陋出租屋裏回蕩的《春天裏》,從田埂唱到春晚舞臺的“大衣哥”,顯示了文化的群眾基礎,也表達著百姓的文化訴求;偏遠農村廣播電視的“村村通”,城市文化場館的“公益回歸”,豐富著公共文化的內容,也凸顯了陣地建設的緊迫;電影票降價,音樂廳、話劇場提高低價票比例,全國博物館免費開放,反映了文化建設的“民生指向”,表明了文化強國的“民生本質”。文化是民生,政府工作報告對文化權益的關切,特別是“以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為重點,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的承諾,顯現著政府保障民生需求、消除“文化鴻溝”的決心。

       實現文化強國,離不開國家文化精神的支撐。“只有全民擁有高素質的文明、高品質的文化,才能成為文化強國。”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的呼籲,有著深切的現實針對性。文化是一個民族心靈的“後花園”,是“引導國民精神前途的燈火”,在價值多元、觀念多樣的今天,文化如何撫慰焦慮的心情?在社會轉型、道德滑坡的當下,文化如何涵養13億中國人民的心靈?在世界文化的交融交匯交鋒中,如何提升中華文化的競爭力、捍衛文化國家主權?放眼世界,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背後都有國家文化安全失守的因素。前車之鑒提醒我們,文化強起來,中華民族的精神才不會貧血,信仰才不會坍塌。

       建設現代化強國,需要“經濟能量”,更需“文化能力”。正像代表委員強調的那樣,“文化實力必須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經濟實力則必須有文化實力的支撐才能長盛不衰。”今天,世界經濟遭遇“寒流”、陷入低迷,中國經濟正在穩增長、調結構,亟須增加中國經濟的文化含量,提升“中國製造”的品質,增強“中國創造”的力量;而中國文化也需借經濟的“航空母艦”出海,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魅力”,輸出“中國價值”,強壯“中國國力”,使文化這一“軟實力”,成為中國經濟的“硬支撐”。

       對於走在現代化征程、邁向民族復興的中國來説,文化既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目標;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又是民生幸福的關鍵內容;既直接貢獻于經濟增長,又能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既塑造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又決定中國在國際版圖中的地位和分量。從這個意義上説,文化不僅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而且體現著一個政黨的執政自覺,一個國家的政治追求。

       一個民族,只有當文化體現出比物質和資本更強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進步;一個國家,只有經濟發展體現出文化的品格,才能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兩會代表委員的思考啟示我們,只有理解這一點,我們才能更好地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從而抵達文化強國。

熱詞:

  • 文化生活
  • 民生
  • 全國人大代表
  • 政府工作報告
  •